永发信息网

元宵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3 02:39
  • 提问者网友:嗝是迷路的屁
  • 2021-01-22 12:49
元宵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1-22 14:01
问题一:"元宵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元宵节民俗活动一、舞龙舞狮
舞龙灯,也称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民俗活动二、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元宵节民俗活动三、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一项传统习俗。元宵又称汤圆,“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过元宵节即流行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每当正月十五,各地民众纷纷制作元宵,以庆贺佳节。
元宵节民俗活动四、情人相会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节民俗活动五、赏花灯
赏花灯是老百姓过元宵节的一件乐事,也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项活动。关于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民间有许多说法,其中一个神话传说甚是有趣。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一位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时至今日,赏花灯仍然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正月十五那天,各地庙会、公园便纷纷推出赏花灯的活动,届时天上繁星万点、地上火树银花,人间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元宵节民俗活动六、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经典民俗活动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节日文娱方式。灯谜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文人墨客,他们为了展现才华和闲来解闷儿,就制作出了“文义谜语”,他们一边把酒推盏,一遍吟诗猜谜,极富情趣。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余下全文>>问题二: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挂花灯:此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灯会灯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等。
舞龙灯: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问题三:中国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 人” 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游艺:
挂花灯:此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至今,每逢......余下全文>>问题四: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元宵节 yuán xiāo jié(Lantern Festival)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余下全文>>问题五: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问题六: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比如活动啊什么的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都是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过元宵节一直有吃元宵的习俗。“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和“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在南北朝时期,我国民俗中有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过灯”的民俗始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后来人们就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求采纳问题七: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问题八:元宵节的民俗习惯 元宵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农历正月十五是汉族传统的元宵佳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问题九:元宵的习俗有哪些?_???? 有的地方逛庙会,猜灯谜
吃元宵,还有特别的对方
有讲究,有自己的过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