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崇高美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9 08:33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3-28 09:56
崇高美的实质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3-06 12:19
问题一:崇高美的实质是什么 崇高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冲突的美。问题二:如何从美的本质来阐述崇高的内涵 第一是主动接受自然的恩赐。在中国,崇高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产物,主客体和谐统一,与自然处于和谐相处的同一地位,因此,《周易》说“崇高曰富贵”。由于自然崇拜是建立在非冲突基础之上,自然的那种“厚德载物”的富贵表征,就具有了“富贵”式的崇高意义。人要仿效自然的“生生不息”,就要主动发挥好创造精神,这样,才能达到“富贵”式的崇高境界。
第二是恭敬顺应自然。《诗?崧高》,集中反映了中国美学史对崇高的认识。“桢干之臣”的赫赫战功和洋洋美德来自于高大峻极的“四岳”的神灵之光,体现出中国传统独特的天人相通的自然观。首先是恭敬自然。在古代汉语中,“崧”和“嵩”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格美。在字书和古代的诗赋中,“崧”和“嵩”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说文》:“崇,山大而高也。”“高,崇也。”“崇”字与“多”“盛”“厚”“尊”相通,有美的含义,具体体现为自然美——“崇天”“崇岺”“崇崖”“崇丘”“崇岳”。其次是顺应自然。建筑艺术美,提倡“崇厦”“崇城”“崇大”;人格美,提倡“崇正”“崇信”“崇仁”“崇孝”。人格美就是对自然的一种顺应和最好的回报。当然,其中也有超越精神的存在。像“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等,本身就是超越精神的体现。
第三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崇高的实质在于受到自然恩赐的时间主体充分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转而敬重、把握客体。崇高既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又是双方在和谐、统一之中趋向“天人合一”的动态美。“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崇高美境界。
在对待崇高的自然对象上,中国属于和谐融入式,其宗教和谐的心理,导致中国“乐感文化”的出现。问题三:悲剧为什么是崇高的,悲剧的本质是什么 你是湖美的吧亲~
四个要素的含义在课本里有,每段话的前几句简化一下拼在一起就可以了~
悲剧与崇高的关系: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经常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地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但崇高的悲剧美,其本质不在于“悲”,而取决于“壮”;主人公的悲剧遭遇不但不使人过于哀伤,反而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更加敬佩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的精神,并自觉地加以效法和学习。如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是一部奴隶起义的悲壮的史诗,奴隶(特别是角斗士)们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是残酷、尖锐的。无论是角斗士间的互相斗杀,还是起义战士反围剿的剧烈战斗都呈现出一种悲剧的崇高美。问题四: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述,谈谈你认为什么是美? 柏拉图说美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世界是对现实的模仿,与理念隔着两层,所以最低。
黑格尔说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自身有着运动变化的特点。
弗洛伊恭说美是性冲动,是力比多的升华。
什么是美?呵呵
问一百个哲学家、美学家有一百个答案。
问好楼主。问题五:崇高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 1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2 4.优美与崇高的辩证统一 康德认为,优美的对象和崇高......余下全文>>问题六:亚里士多德认为哪些人是智慧的呢 因为悲剧的崇高美更能够撞击人的心灵,引人思考悲剧背后的实质,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净化和提升。忘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面怎么说的,个人看法问题七:美术的概述是什么 美术概论:什么是美术 "美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通过构图、透视、用光等艺术手段, 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直接可视的平面形象或立体形象的艺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於它塑造和描绘的是具体的、人们借助视觉可以感觉到的实际物象的形状外貌, 这样对象的外形便是美术的基础, 造形是美术的特殊功能, 所以我们现仍称它为造型艺术;还由於美术形象是在空间二维或三维中展开, 所以人们也称它为空间艺术;又由於美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视觉形象的构成因素, 人们欣赏时也是通过视觉感官感受到它的形象的, 所以,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从它存在的方式看, 它是静态艺术.这些说法均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美术进行形态上的把握, 没有绝对的区分.
美术的形态
古今中外, 美术的种类丰富多样, 千变万化,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 工业生产的影响, 人类创造、欣赏水平的提高等, 现代美术更是精彩纷呈, 新思潮、新品种、新式样层出不穷, 当代美术则以其多元化趋势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世界上的美术作品, 从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看, 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设计、书法、工业设计、装饰艺术等几个门类, 它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细分.如书法可以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其中每一个小类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如篆书则还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篆书和秦代小篆.以上分类是广义分类, 狭义分类一般只指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
从用途角度看, 美术还可分为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大系统.所谓纯美术(fine art), 主要指满足精神娱乐和欣赏的需求, 以审美为目的的绘画、书法、雕塑、篆刻, 有时也包括音乐和诗歌.因为这些美术凝结着社会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 所以有时有人亦称之为文艺美术;所谓工艺美术, 我们一般将它分实用美术、特种工艺品两大类, 它们主要包括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工业设计.这些美术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能满足人们在吃、穿、住、行等户方面的物质需要.当然, 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如编织工艺品、玩具、绢花等, 它们介乎实用与纯欣赏之间.可见, 纯美术并不排斥功利目的, 工艺美术也不能完全丢弃追求美的目的.问题八:结合你熟悉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用300字篇幅写你对出世、入世的理解(各举3部具体诗文) 20分]@]@]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情态。李泽厚 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美的历程》)。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这首词本身,是很有启示作用的。 “又恐琼楼玉宇”二句,把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诸书中的神话传说具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尤难,言外仍是说得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尽管上下文衔接处都曾表示自己顾影自怜、颇欲遐举的旨意。苏轼诗文中很多貌似“出世”的思想,实质上都是“入世”思想的一种反拨形式,本篇复如此。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无入不适。“转朱阁”三句,“愈转愈深,自成妙谛”(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不应”二句,笔势淋漓顿挫,表面上是责月问月,实际上是怀人。“月如无恨月长圆”(石曼卿),本是“人事多错迕”(杜甫)的同义词。“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双绾自然和社会,用变幻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合少离多自古已然的事实,意境一转豁达,聊以自我宽慰。结尾两句,把南朝刘宋时谢庄的《月赋》,进行更高层次的变转,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境界愈见澄澈辽远,词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绵延,是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的崇高美感的。
《老子.》
南老先生曾经下过这么一个结论:中国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作为文化的主流。在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学道、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其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像《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