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春色》究竟表达怎样的情感?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8 06:25
- 提问者网友:niaiwoma
- 2021-11-27 19:24
王安石的《春色》究竟表达怎样的情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11-27 19:31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一)先说整体。
王安石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二)写作手法。
1. 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作一贯含蓄的做风。不单是它这首。
2. 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这句单看,是看不出在写春夜啦,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这也可能是王安石这首诗不十分出名的原因。
“金炉香尽”,这个很熟悉了,李清照,还有很多词人都喜欢用这个,其实这样间接也表明,作者是富贵人家,起*也是个中产。穷人是不会把家里搞的香喷喷的。“漏声残”,形容已经很晚了。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完了,那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在写夜,基本上中国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不过苏轼是“漏断”,比王安石更绝,所以苏轼这首词比王安石这首诗有名)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基本上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也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只有春风才“风轻且寒”,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实际这句也是比较“庸俗和普通”的。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的。不是先“春”再“夜”。(这其实也看出王安石写诗功底起*不如杜甫,看看杜甫的《春夜喜雨》,那才是真正的“春夜”)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算是比较出彩的。因为中国诗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算是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肯定背后有玄机的。什么玄机呢,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月移花影”,看多了很多诗词都这么写,所以搞不清谁是原创了。所以这句在诗词的品鉴上是属于“俗词俗句”的,但景色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
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有睡的,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总的说来,诗作因为“春色恼人”一句,呈中等稍稍偏上水平。用的手法,都是中国诗词中惯用的含蓄、委婉等风格,使用借代、意向名词等表达手法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一)先说整体。
王安石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二)写作手法。
1. 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作一贯含蓄的做风。不单是它这首。
2. 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这句单看,是看不出在写春夜啦,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这也可能是王安石这首诗不十分出名的原因。
“金炉香尽”,这个很熟悉了,李清照,还有很多词人都喜欢用这个,其实这样间接也表明,作者是富贵人家,起*也是个中产。穷人是不会把家里搞的香喷喷的。“漏声残”,形容已经很晚了。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完了,那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在写夜,基本上中国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不过苏轼是“漏断”,比王安石更绝,所以苏轼这首词比王安石这首诗有名)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基本上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也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只有春风才“风轻且寒”,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实际这句也是比较“庸俗和普通”的。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的。不是先“春”再“夜”。(这其实也看出王安石写诗功底起*不如杜甫,看看杜甫的《春夜喜雨》,那才是真正的“春夜”)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算是比较出彩的。因为中国诗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算是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肯定背后有玄机的。什么玄机呢,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月移花影”,看多了很多诗词都这么写,所以搞不清谁是原创了。所以这句在诗词的品鉴上是属于“俗词俗句”的,但景色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
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有睡的,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总的说来,诗作因为“春色恼人”一句,呈中等稍稍偏上水平。用的手法,都是中国诗词中惯用的含蓄、委婉等风格,使用借代、意向名词等表达手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11-27 21:09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