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将创新意识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18:13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03-19 00:00
如何将创新意识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3-19 01:11
新课改倡导的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教学的途径,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加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可见,只有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释疑。如在教学《渡河少年》时,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少年的倔强是不正确的,是冲动的表现。”我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渡河少年的倔强是执着向上、永不退缩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认为渡河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有些冲动,不值得提倡。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个性的时候,便让他们互相辩论,看谁能说服谁。“矛”和“盾”相撞,互相攻击,思维的亮点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答案在争论中产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
二、启发丰富想象。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的,没有想象力,就谈不上创造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该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托进行联想和想象,这不仅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而且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为学生创造性表述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如在教学《爱美的梅花鹿》时,当梅花鹿的角被一簇高的丛枝挂住了,怎么也挣不开的时候,学生感情发展到高潮。可是课文却结束了,这是教师不失时机地说:“请同学们动动脑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就活跃起来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发言……
三、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小课堂”和“大社会”结合起来。
1.变小课堂为大社会,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中有限的社会生活,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活见闻,广开读、说、听、写甚至是动手操作的训练之路,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
如,我们班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已坚持两年了,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活动内容、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每周一至周五依次设置“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欣赏”、“日记大家听”、“一周新闻联播”等栏目。学生依次担任主持人。这些栏目带入课堂的生活内容,可以囊括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全部,
2.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从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上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去了解社会、审视社会。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感受家乡》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和开展活动计划,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整理信息大家了解家乡、感受家乡变化,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造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鱼芗
  • 2021-03-19 01:26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利用初中语文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上的足迹》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40分钟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快”向课堂要效益,融快速听、说、读、写、思于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们相信,当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之后,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提高,从而达到学习主体对学习载体的有效控制。 2、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和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的阵地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校开展的“五体验,五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创设高效课堂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当我们侃侃而谈践行有效教学,创设高效课堂时,不由得问自己:我离有效教学有多远呢?我们的语文同行又有多少在追求有效教师的境界呢?也许有效教学更需要我们具备一种不断反思、不断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践行有效教学,创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