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语文想请教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4-12 16:29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4-12 17:43
标签:鲈鱼 钓鱼的启示 课文 叹号 道德实践 校园 | 分类:备课资料 |
写作借鉴
相似联想以小见大
本文写从一件生活小事中得到的启示。其基本的构思方法是采用相似联想,以小见大。其主旨是想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而这种抉择的勇气和力量需要从进行培养。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钓鱼,第二部分写启示。
小时侯钓鱼的经历 | 钓到鱼的惊喜 |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
面对巨大诱惑的难舍 |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 |
无人知晓,诱惑再增 |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 |
放弃诱惑的心痛 |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 |
成年后得到的启示 | 勇于放弃道德规范以外的诱惑,得益于从小的教育。 |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
课文概述: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先记叙后议论。记叙部分可分三段。第一段(1-3自然段)讲“我”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第二段(4-9自然段)讲爸爸让“我”放掉鲈鱼。第三段(10-11自然段)讲爸爸的严格教育对“我”的影响。记叙部分“放鱼”是重点内容。为什么钓了鱼又放鱼呢?焦点是要不要遵守鲈鱼捕捞的禁令。议论部分是体现课文中心的内容。“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中的“鱼”指诱惑人的财物、名利。“我为什么因此而终生感谢父亲?”正因为父亲的严格教育,使作者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当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时,他都能牢记父亲的教诲,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本文在写作上除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先记叙后议论以后,还采取篇末点题的方法,结尾点明题意,与课文题目相照应。
词语注释:
启示:启发、提示。 沮丧:灰心失望。
抉择:选择。 告诫:警告,劝告。
贺成金执教《钓鱼的启示》案例赏析
一、敢于向课本挑战
(在老师小结作者在这美丽的月夜中钓鱼时那种高兴的心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第三自然段读出高兴后)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听出了你们读书很用心,有几处读得相当好!(多媒体出示)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师: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生:除了读出高兴之外,还应读出惊奇之情。
师:你说得真好!那把这两种情感合起来就是?
生:惊喜!
师:对!是惊喜之情,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鲈鱼非常罕见,营养价值高。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不仅因为鲈鱼非常罕见,营养价值高,还因为这是一条特别大的鲈鱼。
师:说得精彩极了!大家给点掌声。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生(声情并茂):大声地、有感情的朗读起来。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这一句话后面的标点符号是句号,我们可以把它换成叹号吗?
生:完全可以换成叹号,这样更能读出我惊喜的心情!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课本上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你们要相信自己,敢于向课本挑战。
二、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贺老师的课堂比较民主,处处可见丰厚的语文功底,善于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们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课文的结束部分:
师: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要做一个诚实的、有道德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此时此刻,一定激动万分,有许多话想说,想说什么,就站起来说。
生:我会像文中的“我”一样,钓到鱼后也放回去。
生:今后我当官,就要当一个清政、廉民的清官。
生: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才会更好。
生:我们不要贪图小便宜,要知错就改。
……
评析:
贺老师不愧是一名出色的特级教师,教学中那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丰厚的语言,调控课堂的机智不得不令人佩服。整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师生互动。
教学中,贺老师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并能大胆的引导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胆量。除此之外,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
这节课上,唱反调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时我很着急,然而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掐断这根激起全体学生再次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导火索,因为我知道如果以老师或其他学生的理解去代替汤少的理解,那必将抹杀孩子的阅读个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由于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在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批判后,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具有生命,而阅读反思是学生对阅读文本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分清在阅读过程中,哪些体验与探究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效思维,哪些是无效思维。通过阅读反思,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上述案例中,汤少刚开始判断父亲的做法时显然就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看法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试想,假如当时我直接批评了他,相信他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而我没这样做,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的精神,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