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基本情节?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3 19:10
- 提问者网友:姑娘长的好罪过
- 2021-06-03 12:55
....YOYO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6-03 13:32
闲来无事,转眼又是一天过去了。 回到家,看到电脑,就想到今天的作业还没完成。 开博以来,因为原先心中多有感慨,欲吐为快。时至今日,勉强日发一篇,是为欣慰。 但苦于池小水浅,腹内多是草莽,别说写的博要言之有物且有新意,就是按时交差已属不易。本来开博的出发点是放松心情、娱乐休闲,现在可好,每天在绞尽脑汁呆想着“博”的题材,快要变成神经兮兮的样子了。真是应了这句老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可我这个庸人愈感其中的压力,可说是食不甘味,寝不安塌。 这一天忽发奇思,,我们中国人不是有句经典的语录,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没有题材不是照样可以创造一个出来吗?嘿,我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到了就做,以免这灵机一闪的东东捏不住跑了。 早几天无聊时,重翻了几页《三国演义》。以前做黄毛小子时曾多次看过此书,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两大将军横刀立马大战三百回合、特别是诸葛亮每每巧用计谋排兵布阵取得胜利的场面,没有什么能比书中那些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更让人着迷的了。那时看三国过瘾归过瘾,对书中一些精彩的情节是如何描写的则是一了不了,这实在是个很大的遗憾。到今日也枉添了不少的年岁,从青涩小子到四十不惑,看书的视觉也随着阅历的增长而有所不同。可能对诸葛亮无比景仰的原因,刘玄德三顾草庐的故事一直铭记在心。出于写博的目的,我把这一章节逐字打印出来,细细观阅,感触颇深。在此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抛砖引玉。 首先来谈谈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时间问题。 书中没交代刘备第一次出访隆中的具体时间,开始我误以为是秋日的某一天,这从书中描写的农人田间劳作、人物的衣物穿戴等情景可以看出,此二点书中有如下描述: 一、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于田间...... 二、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秀,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 首次出访孔明的时间在书中描写得极为简洁,别无他述。当时我是这样展开想象的:秋高气爽,艳阳普照,农人带着秋收后喜悦的心情,悠闲劳作在青山绿水间的田头地角, 林间猿跳鹤鸣,青竹茂松交翠。虽然一派田园好风光,愈加衬托刘备欲求安邦定国之策的焦虑心情。 没想到以上想法是谬误。与第二次出访孔明的隆冬季节不符,因为第一次出访孔明回新野后没数日刘备即开始了第二次的出行,而第二次的出行已经是隆冬时节。因此,第一次出访的准确时间应在天和日丽的冬日时分 二访孔明的时间最是明白不过:时值天气严寒、彤云密布的隆冬。 新野出发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深冬景象更显刘备寻访大贤的志向犹如雪之晶莹,玉之高洁。 除了上述的冬日景色描写外,作者的细节描写也是备加精准。如写孔明小弟诸葛均在草堂之上拥炉抱膝,“拥炉”一词让人充分体念到了此刻天气的寒冷程度;其次是刘备为了表明自己思贤若渴的心情而准备拂展云笺时“呵开冻笔”那点睛之笔,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对生活无与伦比的洞察能力。还有,风雪甚紧、天寒地冻时出现的人物穿戴也变成是暖帽遮头,狐裘蔽体。作者描写细节的分寸把握由此可见一斑。 三访孔明的时间已早新春,作者在这里只是简单点明了事。但在描述刘备拜见孔明的过程中仍是一丝不苟,非常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有事实为证:“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使上。”从“拥炉”到“仰卧”,顺序渐进,时令特征明显,细节生动鲜活,不由令人拍案惊叹! 其次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刘备拜访诸葛亮的心情变化。 其实在刘备三顾草庐前徐元直泣别推荐孔明时已有涉及,书中写道:玄德踊跃曰:“今日方知 ‘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那时刘备方悟司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梦初觉。”从此。刘备开始了寻访诸葛亮的三顾不契之旅。 第一次刘备准备出访未行时把“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的司马徽错以是“此莫非即孔明否”,可见刘备拜访孔明的迫切心情初露端倪。到隆中后听童子言孔明“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刘备惆怅不已,还想且待片刻,只在云长和张飞的劝说下“遂上马”而回。行数里,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刘备就以为“此必卧龙先生”而急下马向前施礼,景仰的心情就此可见。 第二次特意选择在隆冬日,更兼风雪交加。当张飞不满刘备亲自去拜见孔明时,刘备第一次叱责了张飞:“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今大贤,岂可召乎!”,刘备更在乎让孔明明白拜访的诚意。当刘备来至庄前,得知先生“现在堂上读书”就不由大喜,而后惊讶“先生又非卧龙耶?”直言“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张飞此时提出不如早归,被刘备再次叱止。而后刘备呵开冻笔,拂展云笺,留书明意。与诸葛均也是再三殷勤致意而别。闻听歌声就以为是“此真卧龙矣”而滚鞍下马告知“刘备等候久矣”,得知此人是卧龙岳父才无奈上马而别,时值风雪又大,刘备对卧龙冈仍是恋恋不舍,悒怏不已。刘备对卧龙的一片深情和拜访而未见的无限伤感,已是无可比拟。 第三次欲访孔明惹得云长也为之不满,张飞更是怨言满腹而至刘备三次斥责。三人乘马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之外,刘备就下马步行;得知孔明在草堂“昼寝未醒”便拱立于阶下,等待长久“犹然侍立”;童子欲报孔明有客来访,刘备言”切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等到孔明整衣冠出迎到高谈阔论、笑言三分天下,刘备是下拜、拱手相谢、顿首拜谢不一而足。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而被不能奉命,刘备是泪沾衣袍,衣襟尽湿。最后孔明为刘备的诚意所感动而“愿效犬马之劳”,刘备至此才大喜过望。 刘备心怀忧国忧民,仁义布于四海,为求贤而不惜降尊纡贵,真诚实意深为感人。三顾草庐寻求大贤的心路历程,个中滋味,观后让人不禁有回肠荡气之感。刘备三顾草庐的心理活动正是作者通过对其姿体语言的生动描述得以表现出来,让诸葛亮不禁为之动容,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丝丝入扣,毫无唐突之感,有水到渠成之妙。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夜风逐马
- 2021-06-03 14:55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