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丰乐亭记 风俗之美 美在哪里

答案:3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14:12
  • 提问者网友:低吟詩仙的傷
  • 2021-01-26 05:31
丰乐亭记 风俗之美 美在哪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01-26 06:58
丰乐亭记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雾月
  • 2021-01-26 08:38
美在胸部...
  • 2楼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1-26 08:02
庆历五年欧阳修因上疏为范仲淹等辩护①,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滁州五代时为战略要地,破坏严重,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恢复元气。滁州西南琅玡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余,非常喜寻幽访胜,辟地建亭。 ??《丰乐亭记》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重点是描绘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感念皇恩、珍惜安定的写作意图。 ??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说的很明白,“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作者考察山川,叙写风俗之美,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能够安享丰年的原因,要庆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 ??作者还说:“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这句更直截了当,百姓安居乐业的原因就是皇上恩德泽被的结果。而作为一方刺史,就是要宣扬上之恩德,做到与民同乐。作者在另一篇文章《醉翁亭记》中写道“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供郸垛肝艹菲讹十番姜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这是对“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的最好注解。因此后人称这两篇文章为“姊妹篇”。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对“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这句话很感兴趣。这句话是说,滁州介于长江淮河之间,地偏人稀,车船商人四方的游客都不到这里来。这里的老百姓几乎不受外来人事的影响,过着恬然安适的的农家生活,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之中。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滁州人过得并不幸福,太封闭了,没有商业,近乎与世隔绝,哪里有繁荣在其间?这样认为虽然有道理,但是,这是典型的“以今人之心来度古人之意!”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又称小农社会,自给自足是这个社会最大特点。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就重农抑商,把从事工商业这种活动看作是“舍本逐末”。“本”是农业生产,而“末”就是工商交通。 ??《老子》中的“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是对小农社会唱的颂歌。这里面“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能理解为人们从来不来不往,而是从来不进行商业上的往来,自给自足就足够满足自己的生活了。 ??《丰乐亭记》中的“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其实也是对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唱的赞歌。 ??由此,我又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里面的“室外桃源”,何尝不是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唱的赞歌。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