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意思是什么啊?
伯乐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什么意思???整篇文章!
故事的意思是什么啊?
伯乐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什么意思???整篇文章!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文中俞伯乐和钟子期待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音乐)的美好。
2、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
(一)引入课文
1、播放古曲《高山流水》。
让学生静静聆听。(设计意图:用古曲引入情境,营造氛围)
2、提问:这是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有谁知道有关它的传说?
学生讲述有关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绝弦”,大致介绍伯牙。
学生读课题,了解人物背景。
(二)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认准字音,为后面有感情地诵读作准备。)
1、让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初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读通句子,梳理生字。
(三)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让学生默读课文,联系注释,理解课文。
学生联系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尝试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勾划,在小组内交流。
2、提问:课文可分两层,大家知道应该从哪儿断开吗?这两层各讲了什么?
将课文从“钟子期必得之”处分为两层,讲述层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层意:知音相遇之喜;知音离世之悲。
3、全班交流文意,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善”、“志”、“得”“复”等。
4、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出韵律。
(四)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导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乐、子期是知音的?
(学生自学,勾划相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乐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听懂伯乐的琴声所传达的心声。
(在这环节中,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通过读,交流体会相遇之喜。)
(3)拓展理解“伯乐所念,子期必得之”。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话,感受“相遇之喜”。)
提示: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么懂你的人?如果遇到了,你还是怎样的心情?
(4)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读课文前半部分,读出相应的感情。)
2、引导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破琴绝弦。
(让学生听故事,具体了解这个典故。)
(2)指导朗读,读出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重点有感情朗读最后一句。)
(3)指导学生将前后两层对比朗读,从知音相遇之喜中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指导学生读全文,读出前后不同的情感。)
(五)回味诵读,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文意,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鼓励谈话:善鼓的俞伯乐为知音钟子期去世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了解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发表感想,体悟知音的可贵。)
2、师生诵读全文,指导背诵。(鼓励学生尽量能当堂背诵)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低年级同学及家人听。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遇知音
相遇之喜 离世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