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重审“有文化”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02:26
  • 提问者网友:泪痣哥哥
  • 2021-01-02 19:48

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

1.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B.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C.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2.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D.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B.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C.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D.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罪歌
  • 2021-01-02 20:22
【答案】

1.B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大部分技艺传承者。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

点评:社科文的阅读会涉及到很多概念,考生阅读时一定要正确理解。命题者在词语意义上出题往往会设置混淆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待陷阱,本题就是以偏概全。

2.

试题分析:A项皇帝没有制订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B项原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是技艺传承,是区别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的标准;C项没有人说“活态的传承”就比书本知识更符合技术规律。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就能很轻易地做出选择。这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做这类题时要细心、耐心,要坚持从文中找答案。

3.

试题分析:A项原文没有这种说法,属于无中生有;B项这是传统观念;D项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民间艺人与“图书馆”不完全对应,属于过于绝对。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点评:分析原文内容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本题难度也不大,区分度不高。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逐風
  • 2021-01-02 21:00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