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中英文化交流史”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0 18:21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05-10 10:07

近代中英文化交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5-10 10:30
2005年4月14日至4月25日,在红楼轩艺术基金会(Red Mansion Foundation)的组织、协作和支持下,中国国家美术馆将迎来7位在英国颇负声誉的知名艺术家、皇家研究院院士。他们将把在中国游历后所做的记录、以及对他们中国的热爱

  红楼轩艺术基金会2000年在英国伦敦建立。它的创办人尼可赖特·郭女士深谙中国古典文艺并且非常热爱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红楼轩艺术基金会自从创办之初,就本着通过艺术展、艺术交流和交换项目和艺术奖项推动促进中英文化交流的目的活跃在伦敦和北京的艺术界。除了为旅英中国艺术家做宣传之外,红楼轩也致力于向中国传播英国文化艺术。2003年,红楼轩艺术奖成立,第一次邀请了6位英国最高艺术学府的艺术研究生赴中国昆明学习交流。在历时一个月的游历、写生、阅读、交际和创作之后,这些作品被带回伦敦,在中央圣马丁艺术学校举办了为期2个月的展览。在当时的伦敦艺术界,也颇有名气。由于第一次尝试的成功,自2003开始,红楼轩陆续从英国艺术的最高学府――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邀请了7位院士,进行他们的中国之旅。这七位艺术家分别是:约翰·巴勒尼(JOHN BELLANY),保罗·贺胥黎(PAUL HUXLEY),亚伦·琼斯(ALLEN JONES),大卫·马克(DAVID MACH),伊安·麦克奇佛(IAN McKEEVER),布兰顿·尼兰德(BRENDAN NEILAND)和克力斯·奥(CHRIS ORR)。对所有这些艺术家来说,中国的旅行都充满了惊喜而且独一无二。他们都期待着二赴中国,并将全部出席4月14日在国家美术馆举办的的展览开幕仪式。

  通过展现多样性来展现中英文化的交流碰撞

  熟悉英国当代艺术的人可能会知道, 7位艺术家尽管都来自英国,但每个个体都有着非常不同的个性。他们中有油画家、版画家也有雕塑家,作品的风格更是涵盖了从抽象到具像的的多种层面。在中国采风的一个月里,艺术家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己选择和走访喜爱的城市乡村。打动艺术家们的细节千变万化,有可能是从北京上海高楼霓虹,也有可能是大理漓江的传统庙宇,或者是西安小巷里热情的出租车司机,也许是火车窗外劳作的农人一个善意的微笑。同样是关于中国,艺术家们将作品赋予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媒介呈现出来。当这些作品并置在中国观众眼前的时候,英国眼中和笔下的中国呈现着层次复杂的的灵动的光辉。这些截然不同的作品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无一不把目光聚焦在了‘当下的中国’。

  将中国带回中国

  特定场域(Site Specific)是一个近年来开始流行的字眼。远方的艺术家在异乡行走创作,然后将作品呈现给带给他灵感的土地。毫无疑问,由于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异,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不可能等同于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但是不可怀疑,他们的眼光一样诚恳一样真实。就是在文化差异的碰撞中,才诞生了理解。正如艺术家布兰顿·尼兰德所说的:“艺术不应该和人们隔了十万八千里,不同的文化也不应该。你可以生气、愤怒、不接受,你不需要按照我的意图去理解某个作品,但我要交流。”艺术和文化,都需要一个谦逊的、理解的姿态。

  交流、学习、互动、促进

  除去在中国国家美术馆举办为期12天的展览,红楼轩还开展了为数众多的其他艺术交流项目。比如,邀请艺术家在中央美术学院进行演讲;参观北京的798工厂的画廊和画家工作坊;同中国的艺术家们交流、讨论,以及同中国年轻的新公司建立联系,以此推动发展建立健全的中国艺术市场。

  ‘皇家院士在中国’这个项目,不简单是文化交流几个字可以涵盖的。这里体现了一个国度对其他文化的好奇、理解和信心。毫无疑问迅速发展却略显茫然的中国当代艺术,是这个展览得以实现的全部原因和。红楼轩的创办者也希望,借此机会从这个展览中挖掘新的合作契机,将中国当代艺术领向世界的怀抱。


我是百度查的资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