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李白】《塞下曲》李白(其一)的诗意.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0 06:50
- 提问者网友:寂寞梧桐
- 2021-03-09 22:35
【塞下曲 李白】《塞下曲》李白(其一)的诗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3-09 23:35
【答案】 翻译
天山五月就开始下雪了,哪里都没有鲜花,只有严寒.
在征人的笛声中可以感受到对南方家乡的思念,然而在这里却连春色都看不到.
破晓时跟随金鼓的声音战斗,夜晚休息时还要寸步不离玉鞍.
只愿腰间的长剑,可以在楼兰斩敌.
【赏析】: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天山五月就开始下雪了,哪里都没有鲜花,只有严寒.
在征人的笛声中可以感受到对南方家乡的思念,然而在这里却连春色都看不到.
破晓时跟随金鼓的声音战斗,夜晚休息时还要寸步不离玉鞍.
只愿腰间的长剑,可以在楼兰斩敌.
【赏析】: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3-10 00:01
这个问题我还想问问老师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