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怎样供养僧宝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02:36
  • 提问者网友:wodetian
  • 2021-01-03 12:50
怎样供养僧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1-03 13:59
如何才是恭敬供养僧宝?
2016-06-08 10:35:42

我们学佛之人,往往自称自己是佛弟子。
那么什么是佛弟子呢?佛弟子当然就是佛的弟子,即佛的学生。
那为什么要做佛的学生呢?最终为了解脱生死轮回,最终要像佛一样,最终成佛!
可是,不是说光想就行。得明白一定的理论,得知道一定的方法,然后按照方法去做。这样,才能成佛。
佛法深广无涯,总得有一个切入点。所以,佛教导我们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不是我们这短暂一生所能学习。因此,佛法传到中国后,根据中国人需要,形成了一般都知道的大乘八大宗派。一般我们都是选择这八个宗派学习切入的。当然,最简单、最直接,三根普披,利钝全收的是净土法门。尤其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更是使我们明了: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简单来说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要想成佛,就得学佛。学佛呢,就得选择一个法门,而且要选择一个今生一定能成就的法门。而这些选择和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学佛的过程。而真想学佛,那么从心里就要想成为佛的学生,想做佛的学生,也就是要做佛的弟子。而要做佛的弟子,当然就得按佛的教导去做。否则,不按佛的教导去做,那就不是学佛,也不是想成为佛的弟子和学生。
我们要学佛,想成佛,第一个要随顺佛的教导的,就是皈依三宝。这个是最基本的。也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至於皈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麼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
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皈依,即唱三宝,要他们皈依未来僧。可知三宝是一体,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其为皈依。
但是,首先注意,这里的僧宝不仅仅是指一个具体的个体法师的意思,而更是指一个弘扬正法的僧团组织。
还有,既然学佛,就要明理。那么,先要明白皈依三宝的利益和好处:皈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後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静的究竟乐。综合起来,约有八种:1.成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础,3.减轻业障,4.能积广大的福德,5.不堕恶趣,6.人与非人均不能娆乱,7.一切好事都会成功,8.能成佛道。
如要分别举例,佛经之中,实在太多,现在从《优婆塞戒经》选择五条,大概意思是:
人若皈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皈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
因此,作为一个真正佛弟子来说,皈依三宝不仅仅是佛弟子的本份,同时还能给自己培植极大的福分。
既然我们明白皈依三宝的好处,以及佛弟子的本份,为什么在对供养僧宝上,还有一些分歧和模糊的认识呢?
那么,来看看主要的分歧和模糊认识在哪里。
很多在家佛弟子,可能会有一个疑惑,我是应该“依法不依人”地学习经典,就行了。还是要依从僧宝善知识学习佛法呢?
还有就是一些居士,因为自己的学识,善事功德等,或由于个体法师的学识、见解、修养等,对具体个体法师从内心和礼节上不恭敬。等等。
实际,皈依僧宝也好,恭敬供养僧宝,乃至具体个体的法师也好,主要是对皈依僧宝,恭敬供养三宝的理论和具体实践方法上的矛盾引起的。即:
首先是理论上的模糊认识。
其次是现实中具体的环境和个体对象中,即具体的因缘中,面临的实践方法上的矛盾困扰。
这两个问题,如果就事论事来分析,极易搞的比较复杂,而且越说越多。其实,如果我们先把皈依僧宝,恭敬供养僧宝的原理搞明白,以上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皈依三宝毋容置疑。如此,皈依僧宝也是毋容置疑。那么,如何是恭敬供养僧宝呢?分三个方面:
理恭敬供养。心恭敬供养。行(身,礼 )恭敬供养。
首先,说理恭敬供养。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刚开始论述的。要明白此理,皈依三宝之理,皈依僧宝之理,恭敬供养僧宝之大利益之理。就这么简单。明白了,从理上多掰一掰自己的知见,就是要用正见和自己的情绪和感性做一些斗争。就是格物格物。
这个阶段,一定不要去想具体的,现实中一个法师,不要想具体的事情和场景。只是在理上多反思,如此还得经常提醒自己才行。
在理上能恭敬供养,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在言语上承认皈依三宝,言语上承认皈依僧宝,言语上认同恭敬供养僧宝(僧团,以及个体法师)。基本的标准就是在言语上。承认以上原则,并且在言语上不否定。如此这样,无论是自己判断,还是他人判断,就一目了然,就简单了,不会引起误会和歧义。
其次是:心恭敬供养。
在理恭敬供养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和体会,从内心感悟佛之真理,感悟佛之无条件的救度。不为社会某些僧众的不如法现象,不为个别不如法法师的学识、法义、持戒等,习气等因素所影响,而在深入实践中,通过正法僧团,正法法师,以及道德优,修养好等法师之学习激发,更加感恩三宝之恩德,感恩佛之救度。从而从内心升起,对僧宝之恭敬供养感恩。此为是,心恭敬供养三宝。
最后是:行(身,礼 )恭敬供养。
实际,话又说回来,我们都是凡夫,一下子就上升到心恭敬供养,其实也是很难得。实际,无论是从理上掰自己,还是由于求福报等其他因素,应当尽量在行动中做起来。
就如同念佛一样,先念起来一样。理都比较好懂,行比较好判断。唯独这个心不好弄!所以,尽量不要先从心上去找。尤其不要找那个心的感觉。况且,我们凡夫这个心是飘忽不定的,并且你的心不是他的心,我们也尽量不要去猜别人的心思。
所以,还是从行上落实比较好的,也是比较现实的。虽说佛法是心法,但是,这个时代,真的不适合谈心性。其实,谈来谈去,多数都是成了自己找自己的感觉。并且,往往把自己的感觉当成了真心。一旦人家没有自己的感觉,或者反映迟钝,就感觉人家是错误的,或者自己就升起了傲慢心。
那么从行入手,具体怎么办呢?实际也简单,关键是做,要肯做,真干!比如对法师的称呼,对法师的供养,对僧团的供养,对法师的态度,甚至走路时的前后次序,书信的落款格式。这些要细分起来,讲究的太多了!不过,这些也是对自己的学习和提高。虽然比较讲究,但是,对于我们在家佛弟子来说,是有很大利益的。都是有意和无意中在增加和减损自己的福报。
这方面一些在家佛弟子中的老居士比较熟悉,往往比较注重,确实是值得学习和赞叹的。不过,有时候也要结合法门特点,以及时代具体个体接受情况,也要讲究一些策略方式。
比如我们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主要就是讲阿弥陀佛的无条件救度,一切都是以这个为中心。至于其他一些细节,尤其是对于刚学习本法门的佛弟子,还是可以先以法义和念佛为主。
像我听说的有一个朋友,刚刚接触到佛法,然后满心欢喜地跑到一个寺庙,去准备多住几天。那想第一天吃饭过斋的时候,掉在桌上一个菜叶,一位老居士当场捡起来,给他放到他碗里去了,结果他当天就跑回去了。
如果我们把以上三种恭敬供养的道理和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开始的那两个问题,其实就不会是问题了。
当然,在第一个问题中,仍然会有些疑问。其实,本质不过是认为自己能力高,学识高,或者有一定修养罢了。本质还是个傲慢心问题。
其实,我们再想一想,就是学习世间学问,都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山外青山楼外楼”,何况是“无上甚深微妙”之佛呢?难道自己想学习佛法之时,这个世上只有佛法经典,而没有明师?没有善知识?
只要我们把心塌下来,恭敬心提起来,善知识、明师、正法就一定会来到我们面前。所谓:“一份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十分收获法”。印光大师的法语,是我们今生一生都要时时提醒自己的。
南无阿弥陀佛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