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潼关创作背景

答案:5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0 14:51
  • 提问者网友:放下
  • 2021-01-29 21:34
潼关创作背景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1-29 21:51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潼关》是清代谭嗣同写的诗。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
《潼关》前两句写“云”和“风”:自古以来,潼关始终被高高的云彩所包围,而今萧瑟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第一句写潼关的古老与高耸,第二句用“秋风”“马蹄声”来表现潼关的苍茫,同时也暗含一个“关”字。
第三、四句写潼关的环境:南依秦岭,北临黄河。用“河”与“山”来表现其险要。“河流大野犹嫌束”有两层意思:黄河在潼关脚下流向了广袤的原野;河床变宽了,而河水却还嫌其不够宽广,奋力冲击着河岸,丝毫不减其咆哮奔腾的气势。
写黄河不写其在山谷间的奔流,却写其流入“大野”的情形,这是更进一层的写法。“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是逆向立意,本来是潼关建立崇山之间,但作者偏说是群山一来到潼关就变得巍峨高耸了,好像潼关有着特别的神力一样。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1-30 02:51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网不好……卡擦
  • 2楼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01-30 02:19
【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法订瘁寡诓干搭吮但经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 3楼网友:污到你湿
  • 2021-01-30 00:51
解: jiě 潼关 作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 4楼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1-29 23:15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白话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 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 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