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教育名言,陈鹤琴的教育内育观点主要有哪些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9 01:49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4-28 18:42
陈鹤琴的教育名言,陈鹤琴的教育内育观点主要有哪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4-28 19:21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概览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鹤琴离美回国,任南京高师教授。可以说,整个现代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所有开创性工作,几乎都是由他着手完成的。即便是现在,当我们探讨学前教育领域内的任何重大问题时,总是能在陈鹤琴先生的著作里找到相关的论述。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丝毫看不出这些论述的陈旧迹象,倒更像一盏盏明灯,照映着我们当下的工作。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他所有新教育实践的结果。他的足迹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为这个体系添砖加瓦,使之日臻完善。笔者认为这个体系有三层结构,即先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活教育”理论。另外,在1919—1949年的背景下,陈鹤琴先生也非孤军奋战。他的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与之并肩作战的同仁,他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石。
一、儿童不是“小人”——陈鹤琴的儿童观
(一)传统儿童观的谬误
从陈鹤琴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所预设的对儿童的看法也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国内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和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陈鹤琴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应现代的情形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标卷数及页码)究其根源,当然是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使然。
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卷,P1)应该说,在“五四”之后,对旧儿童观的批判,陈鹤琴虽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专业者的立场上,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还有建设。
(二)儿童心理之研究
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陈鹤琴对其长子陈一鸣的观察记录,不仅是为了讲授儿童心理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传统儿童观的不满。正如他所说,“我素来很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一卷,P11)他最初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这些心理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社会对儿童的心理预期是颇为冲突的,而陈鹤琴将这些特征详加描述并提出了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在他看来,“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
在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
(三)家庭教育
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同年出版,确实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陈鹤琴更普遍的革新旧有儿童观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说:“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
他把《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发展为七个方面,认为儿童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以十分通俗化的语言向父母们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并要求家长“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余下全文>>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鹤琴离美回国,任南京高师教授。可以说,整个现代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所有开创性工作,几乎都是由他着手完成的。即便是现在,当我们探讨学前教育领域内的任何重大问题时,总是能在陈鹤琴先生的著作里找到相关的论述。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丝毫看不出这些论述的陈旧迹象,倒更像一盏盏明灯,照映着我们当下的工作。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他所有新教育实践的结果。他的足迹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为这个体系添砖加瓦,使之日臻完善。笔者认为这个体系有三层结构,即先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活教育”理论。另外,在1919—1949年的背景下,陈鹤琴先生也非孤军奋战。他的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与之并肩作战的同仁,他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石。
一、儿童不是“小人”——陈鹤琴的儿童观
(一)传统儿童观的谬误
从陈鹤琴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所预设的对儿童的看法也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国内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和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陈鹤琴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应现代的情形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标卷数及页码)究其根源,当然是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使然。
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卷,P1)应该说,在“五四”之后,对旧儿童观的批判,陈鹤琴虽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专业者的立场上,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还有建设。
(二)儿童心理之研究
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陈鹤琴对其长子陈一鸣的观察记录,不仅是为了讲授儿童心理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传统儿童观的不满。正如他所说,“我素来很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一卷,P11)他最初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这些心理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社会对儿童的心理预期是颇为冲突的,而陈鹤琴将这些特征详加描述并提出了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在他看来,“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
在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
(三)家庭教育
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同年出版,确实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陈鹤琴更普遍的革新旧有儿童观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说:“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
他把《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发展为七个方面,认为儿童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以十分通俗化的语言向父母们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并要求家长“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