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读后感300字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2 19:19
- 提问者网友:沦陷
- 2021-02-12 03:17
登飞来峰读后感300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2-12 04:29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以"浮云"为喻,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以"浮云"为喻,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2-12 06:49
塔顶红日,照峥、见万里山河,在耀煌壮丽景色前,胸中自会有
豪迈气概升起.不畏浮云,只因心中光明磊落,身处极顶高处.写景
时寓论形象而有哲理,诗人的才华,志趣此时显露无遗.
《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
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
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
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
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
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
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
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
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
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 2楼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2-12 05:44
tu lo o o o o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