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王维的终南山这首诗的感悟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3 18:11
- 提问者网友:疯孩纸
- 2021-02-22 17:44
学了王维的终南山这首诗的感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等灯
- 2021-02-22 18:02
这首诗写的是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阴晴不定.全诗具有视野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是诗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而庵说唐诗》)《唐诗观澜集》,《唐诗汇评》第318页).这种大蕴涵着无限的佛学理气并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与禅学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体现佛教禅字隐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起点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地方.于诗人思想层面来探究诗文与佛教禅字思想,单是这一句就足够了.“樵夫”与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联系.它的哲学理念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打柴的人”来理解其中的韵味.它已经与“隐士”挂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隐士的概念等同,成为了隐士的化身.
《终南山》全诗上部分对终南山的描写并非仅仅因为对终南山的热爱而去尽情抒写,他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积淀.终南山是历代文人、隐士选择归隐的地方,诗人极言终南山的美.这种赞美与其说是对终南山景色的热爱,不如说是对隐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处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诗人要在终南山归隐的意向(抑或说感受归隐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单单为了住上一宿.可是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困难的.一旦选择了入世也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脱离现实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维的生平也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
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人生几许伤心事”,对于人生无常,难于把握是切肤体验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际的思想轨道,而这样的情感辐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归依,在山水中留恋徘徊,排遣人生苦楚,从而培养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丧我”、“无待”的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找回自我,珍视生命,而王维的《中南山》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异质,它未能达到“与田地并道生……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文心雕龙》)的心理境界.它所倾露出来的只是诗人对“出世”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其内心十分清楚其现实中所处的位置,尽管他的内心多么的苦闷,多么期待脱离世道的各种束缚去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他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遥远,尽管中南山——归隐(出世)的好去处就在眼前,(甚至已经置身其中)也只得隔着河流在岸的另一边探问对岸的樵夫——隐士.
从此诗可以看出王维未能真正从世俗中解脱.“得了天上道心,便虚御风.”“隔水问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辽阔,也道出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上的迷茫
《终南山》全诗上部分对终南山的描写并非仅仅因为对终南山的热爱而去尽情抒写,他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积淀.终南山是历代文人、隐士选择归隐的地方,诗人极言终南山的美.这种赞美与其说是对终南山景色的热爱,不如说是对隐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处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诗人要在终南山归隐的意向(抑或说感受归隐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单单为了住上一宿.可是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困难的.一旦选择了入世也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脱离现实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维的生平也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
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人生几许伤心事”,对于人生无常,难于把握是切肤体验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际的思想轨道,而这样的情感辐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归依,在山水中留恋徘徊,排遣人生苦楚,从而培养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丧我”、“无待”的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找回自我,珍视生命,而王维的《中南山》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异质,它未能达到“与田地并道生……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文心雕龙》)的心理境界.它所倾露出来的只是诗人对“出世”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其内心十分清楚其现实中所处的位置,尽管他的内心多么的苦闷,多么期待脱离世道的各种束缚去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他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遥远,尽管中南山——归隐(出世)的好去处就在眼前,(甚至已经置身其中)也只得隔着河流在岸的另一边探问对岸的樵夫——隐士.
从此诗可以看出王维未能真正从世俗中解脱.“得了天上道心,便虚御风.”“隔水问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辽阔,也道出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上的迷茫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2-22 19:34
终南山王维的诗眼其实正是末尾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虽说对于这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胜多”、“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