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社会惰性怎样影响个人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9 08:02
  • 提问者网友:聂風
  • 2021-11-29 04:06
社会惰性怎样影响个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思契十里
  • 2021-11-29 05:33
社会惰性(social loafing) 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Ringelmann在1927年的实 验研究。他在研究中首次发现, 团队成员的平均贡献率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减少, 因此后来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Ringelmann效应。 遗憾的是, 当时Ringelmann并没有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的 重点, 直到1972年Steiner才对这种现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将这种随着团队成员数量的增加,个人努力程度下降, 个体在团队中的实际表现(actual performance)与潜在表现(potential performance)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称为社会惰性。 他认为,社会惰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程丧失(process loss),即团队活动中存在着不恰当的互动过程, 其中包括两大内容:(1)协调性丧失(coordination loss),即当群体规模扩大时,成员之间的工作联结点增多, 工作协调的难度增加,出现相互干扰, 导致成员无法尽全力或力量互相抵消,这样合力作用无法实现;( 2)动机性丧失(motivation loss),即群体工作中, 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比单独工作状态下要低, 这样个体的努力与贡献程度就会下降。他还认为, 个人努力程度的下降也有可能是两种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 从这以后,社会惰性的概念得到了普遍接受,相关研究也开展起来。 1974年,Ingham等人在实验研究中发现, 在排除了协调性丧失因素的效应后, 仍然观察到了个人的努力程度随着团队成员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因此倾向于认为社会惰性主要源于动机性丧失。 Latane等人在1981年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认为团体中个人努力程度的下降并不是由于身体疲惫所致, 而完全是一种“心理过程”的反映, 所以Latane等人把在团体工作情境中, 由动机性丧失引起的个人努力和贡献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社会惰性。 此后的研究者对社会惰性也进行了相似的定义。1995年, Comer [1]提出了知觉到的惰性(perceived loafing)概念, 认为个体是否意识或注意到群体中社会惰性现象的存在会影响个体实 际社会惰性行为的产生。 如果个体在评估群体成员行为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社会惰性行为的存在 ,其努力程度与绩效水平不会受到影响。 这个问题提出后引起了对社会惰性概念内涵广泛的争论, 这种争论目前还在继续。 综合不同研究者的定义, 本文将与个体单独或强制情境下的工作状态相比, 团队成员在从事趋向共同目标活动中出现的努力程度和平均贡献随着 群体规模扩大而减少的现象称为社会惰性。 社会惰性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活动当中,包括身体性工作、 认知性工作、评价性工作等,不论个体的年龄、性别和职业, 甚至还具有跨文化的特征。

希望采纳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