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二版什么区别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2 06:54
- 提问者网友:临风不自傲
- 2021-03-11 20:28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二版什么区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3-11 21:03
随着我对蒙特梭利教育了解的深入,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对蒙特梭利教育的认识有局限性。因此,想了解蒙特梭利教育的人,还是请大家去阅读蒙特梭利本人的著作,尤其是《童年的秘密》和《吸收性心智》两本
对于刚刚接触孩子、或者刚刚接受蒙氏理念的许多老师来说,要时时刻刻都理解孩子,要时时刻刻都明白孩子处于某种敏感期中,也是颇为困难的。尤其是当孩子呈现出打人、推人、咬人、把你是大坏蛋这样的语言挂在嘴边时,尤其是经过了几个星期孩子仍然有咬人的行为发生时,老师的心底也不免生出一些困惑,到底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那些有经验的老师是怎样做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样一本书,大约就是因着这种目的出现的,它和《爱与自由》都被搁置在书架上唾手可得的地方,方便我在疑惑时拿来随手翻看、查阅。
这样一本罗列现象、类似于词典的书,一口气读完总不会有太大的印象。我觉得它更适合在遇到困难时翻阅,或者不仅仅是遇到困难时,而是在过了三两个月后再拿来从头至尾快快地扫一遍,于是发现身边孩子新出现的行径原来早就记录与此,原来自己早已读过又早已遗忘,于是发现孩子的行为原来如此,而相信孙氏蒙特梭利教育的人接着便可由此找到可效仿的榜样,可以更加安心地等待孩子的敏感期慢慢过去。
我就是一个相信孙氏蒙特梭利教育的人,当我再一次翻阅2岁-3岁年龄段孩子敏感期的表现时,我的确在书中找到了与我的孩子们相似的行为。
例如,3岁的棒棒工作起来非常专注,但他在情感上很依附周洲,几乎成了周洲的‘尾巴’。这情形,不就是我这些天一直不断地讲给同事们听的轩轩与洲洲的故事吗,甚至连被依附对象名字的发音都是相同的!因为轩轩是女孩,洲洲是男孩,这些天我一直在以笑话的形式向其它老师描述这件事情,可是描述的背后却隐藏着我的担心,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突然地依附他人、不知道这和她这些天再次出现的来园大哭现象密切相关,不知道她的依附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也担心她会不会一直都成为别人的小尾巴,当我把她的依附现象描述给别人停的时候,潜意识当中,我希望着有人能够告诉我她这是为什么?也许有人可以告诉我一些可以积极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吧,聊天很多时候都能聊出很好的主意来。可是我要的答案看起来似乎就在这本书里,让我懊恼的是,因为这个案例的特殊性,我还在这页的下脚折起了一个小三角,而此前我的记忆力却一点点都找不到这个案例的影子。对于这种现象,棒棒的老师说,一年前的棒棒想小便都不知道上厕所,那时他正走向身体的独立。现在,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已达到了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水平,而不受干扰的工作又使棒棒开始构建意志的独立。他目前在情感上依附周洲,是在具备了以上两种独立以后,通往人格独立的又一过程,根据她的观察,一个月以后棒棒果然不再尾随周洲了。这几天我一直将轩轩来园的大哭、对周洲的依附单纯地解释为对环境感到不安,书上的这段记录与解释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点:一直生活在外婆和妈妈的安排下,轩轩进了幼儿园才第一次有机会决定自己要干什么吧,面对这种突然到来的自由,她一定非常不适应、一定会不知所措、会想要赖在外婆和妈妈的身边,让她们来帮她做出决定,外婆妈妈不在的时候,洲洲便成了她的依附对象。随着她对自由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习惯,她也会像棒棒一样独立起来!
班级当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敏感期现象,例如小老外Luky,这两天老是重复着这两句话你是大笨蛋、你是捣蛋鬼,这两句不知谁说他的话,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看着谁不顺眼就冲他喊两声。好在我们班宝宝都还小,还没有发展到和他对喊的程度,大多数的反应是不知所云地瞧瞧他、然后又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你是大笨蛋、你是捣蛋鬼说着这样的话语,我觉得Luky心里对其他人的排斥在逐渐减弱――以前他可是会冲上去掐人脖子的!当他说着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我同时看到了他主动分享棉花糖的情形。没有人要求他,他只是看到了别的孩子期待的眼神,听到了我教那些孩子说:可以给我一个吗,然后他就把口袋里的棉花糖慢慢地、一个个地分享给别人,直到最后一个,还是放进了别人的手里。
儿童也不例外。在生命最初的某一个阶段,儿童会只热衷于某一件事情(例如垒高、画画),并不断重复操作这件事,仿佛这件事以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吸引他的吸引力,蒙特梭利博士认为这就是人类生命敏感期。敏感期的出现有一个大前提:孩子听从生命本能(精神胚胎)的支配,而不是成人的指挥,在这种状况下,敏感期才可能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棒棒的依附只能算是从压抑状态中解脱出来以后,自然而然的生命反应。大多数的孩子都在成人的指挥下生活着,当这些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时,多少会有些不适应、有些手足无措吧?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被囚禁了20年突然获释的老黑人一样。
对于刚刚接触孩子、或者刚刚接受蒙氏理念的许多老师来说,要时时刻刻都理解孩子,要时时刻刻都明白孩子处于某种敏感期中,也是颇为困难的。尤其是当孩子呈现出打人、推人、咬人、把你是大坏蛋这样的语言挂在嘴边时,尤其是经过了几个星期孩子仍然有咬人的行为发生时,老师的心底也不免生出一些困惑,到底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那些有经验的老师是怎样做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样一本书,大约就是因着这种目的出现的,它和《爱与自由》都被搁置在书架上唾手可得的地方,方便我在疑惑时拿来随手翻看、查阅。
这样一本罗列现象、类似于词典的书,一口气读完总不会有太大的印象。我觉得它更适合在遇到困难时翻阅,或者不仅仅是遇到困难时,而是在过了三两个月后再拿来从头至尾快快地扫一遍,于是发现身边孩子新出现的行径原来早就记录与此,原来自己早已读过又早已遗忘,于是发现孩子的行为原来如此,而相信孙氏蒙特梭利教育的人接着便可由此找到可效仿的榜样,可以更加安心地等待孩子的敏感期慢慢过去。
我就是一个相信孙氏蒙特梭利教育的人,当我再一次翻阅2岁-3岁年龄段孩子敏感期的表现时,我的确在书中找到了与我的孩子们相似的行为。
例如,3岁的棒棒工作起来非常专注,但他在情感上很依附周洲,几乎成了周洲的‘尾巴’。这情形,不就是我这些天一直不断地讲给同事们听的轩轩与洲洲的故事吗,甚至连被依附对象名字的发音都是相同的!因为轩轩是女孩,洲洲是男孩,这些天我一直在以笑话的形式向其它老师描述这件事情,可是描述的背后却隐藏着我的担心,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突然地依附他人、不知道这和她这些天再次出现的来园大哭现象密切相关,不知道她的依附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也担心她会不会一直都成为别人的小尾巴,当我把她的依附现象描述给别人停的时候,潜意识当中,我希望着有人能够告诉我她这是为什么?也许有人可以告诉我一些可以积极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吧,聊天很多时候都能聊出很好的主意来。可是我要的答案看起来似乎就在这本书里,让我懊恼的是,因为这个案例的特殊性,我还在这页的下脚折起了一个小三角,而此前我的记忆力却一点点都找不到这个案例的影子。对于这种现象,棒棒的老师说,一年前的棒棒想小便都不知道上厕所,那时他正走向身体的独立。现在,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已达到了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水平,而不受干扰的工作又使棒棒开始构建意志的独立。他目前在情感上依附周洲,是在具备了以上两种独立以后,通往人格独立的又一过程,根据她的观察,一个月以后棒棒果然不再尾随周洲了。这几天我一直将轩轩来园的大哭、对周洲的依附单纯地解释为对环境感到不安,书上的这段记录与解释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点:一直生活在外婆和妈妈的安排下,轩轩进了幼儿园才第一次有机会决定自己要干什么吧,面对这种突然到来的自由,她一定非常不适应、一定会不知所措、会想要赖在外婆和妈妈的身边,让她们来帮她做出决定,外婆妈妈不在的时候,洲洲便成了她的依附对象。随着她对自由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习惯,她也会像棒棒一样独立起来!
班级当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敏感期现象,例如小老外Luky,这两天老是重复着这两句话你是大笨蛋、你是捣蛋鬼,这两句不知谁说他的话,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看着谁不顺眼就冲他喊两声。好在我们班宝宝都还小,还没有发展到和他对喊的程度,大多数的反应是不知所云地瞧瞧他、然后又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你是大笨蛋、你是捣蛋鬼说着这样的话语,我觉得Luky心里对其他人的排斥在逐渐减弱――以前他可是会冲上去掐人脖子的!当他说着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我同时看到了他主动分享棉花糖的情形。没有人要求他,他只是看到了别的孩子期待的眼神,听到了我教那些孩子说:可以给我一个吗,然后他就把口袋里的棉花糖慢慢地、一个个地分享给别人,直到最后一个,还是放进了别人的手里。
儿童也不例外。在生命最初的某一个阶段,儿童会只热衷于某一件事情(例如垒高、画画),并不断重复操作这件事,仿佛这件事以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吸引他的吸引力,蒙特梭利博士认为这就是人类生命敏感期。敏感期的出现有一个大前提:孩子听从生命本能(精神胚胎)的支配,而不是成人的指挥,在这种状况下,敏感期才可能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棒棒的依附只能算是从压抑状态中解脱出来以后,自然而然的生命反应。大多数的孩子都在成人的指挥下生活着,当这些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时,多少会有些不适应、有些手足无措吧?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被囚禁了20年突然获释的老黑人一样。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