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到底是多少步上篮才是对的,为什么有的人说得又不一样?
答案:6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30 18:57
- 提问者网友:树红树绿
- 2021-11-29 21:02
篮球到底是多少步上篮才是对的,为什么有的人说得又不一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等灯
- 2021-11-29 21:49
篮球在三步以内上篮都是可以的,超过了三步就会被吹罚违例。
篮球上篮规则及训练方法如下:
篮球运动不允许持球队员移动轴心脚,否则被吹走步违例,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三步上篮,其要求球员持球时分别迈开二步,在第三步起跳的同时出手。 上篮或者投篮上篮一般称三步上篮或三步跨篮,是一项基本的投篮技术,它的最后出手可以是高手上篮,甚至是扣篮,一般弹跳力好的球员或大个子球员喜欢用;而小个子球员或者是在对方身材较自己高一截的防守下,多用低手上篮增加隐蔽性。 上篮又按出手时手与肩的相对高度,分为高手上篮和低手上篮;上篮包括单手和双手两种手部动作,同时又还包括行进间和跳起两种身体姿态。手部动作有正手、反手、勾手的区别。 高手上篮是指在球出手的瞬间,手腕高于肩部;而低手上篮则是指球出手的瞬间,手腕低于肩部以下。
三步上篮训练一般分解为三个阶段练习;
1、运球阶段 切不可小看
2、练习三步 建议找行家一旁监视并示范,先不持球,模拟演练,一般30~40次即可习惯重在领悟和寻找感觉 之后做持球练习,可不出手,
3、挑篮练习 为低手上篮做准备,站在篮圈下一侧,运用手腕力量挑拨球,使球打板进框,注重手腕、指的力量练习以及手腕和指的柔韧性、协调力 误区为类似扣篮动作手掌正向篮筐抛球
最后,在完整过程练习中,应注重掌握后距离感,以及不同角度方向(正面、两侧、反手等),起跳高度(熟悉后练习)上篮。
篮球上篮规则及训练方法如下:
篮球运动不允许持球队员移动轴心脚,否则被吹走步违例,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三步上篮,其要求球员持球时分别迈开二步,在第三步起跳的同时出手。 上篮或者投篮上篮一般称三步上篮或三步跨篮,是一项基本的投篮技术,它的最后出手可以是高手上篮,甚至是扣篮,一般弹跳力好的球员或大个子球员喜欢用;而小个子球员或者是在对方身材较自己高一截的防守下,多用低手上篮增加隐蔽性。 上篮又按出手时手与肩的相对高度,分为高手上篮和低手上篮;上篮包括单手和双手两种手部动作,同时又还包括行进间和跳起两种身体姿态。手部动作有正手、反手、勾手的区别。 高手上篮是指在球出手的瞬间,手腕高于肩部;而低手上篮则是指球出手的瞬间,手腕低于肩部以下。
三步上篮训练一般分解为三个阶段练习;
1、运球阶段 切不可小看
2、练习三步 建议找行家一旁监视并示范,先不持球,模拟演练,一般30~40次即可习惯重在领悟和寻找感觉 之后做持球练习,可不出手,
3、挑篮练习 为低手上篮做准备,站在篮圈下一侧,运用手腕力量挑拨球,使球打板进框,注重手腕、指的力量练习以及手腕和指的柔韧性、协调力 误区为类似扣篮动作手掌正向篮筐抛球
最后,在完整过程练习中,应注重掌握后距离感,以及不同角度方向(正面、两侧、反手等),起跳高度(熟悉后练习)上篮。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洎扰庸人
- 2021-11-30 03:26
手握球时跨两步,第三步上篮。望采纳。追问那是叫两步半吗?
- 2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11-30 01:50
接球的同时第三步在空中上篮。追问那是叫两步半吗?
- 3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11-30 00:40
三步上篮,还可以一步上篮,通常都是三步上篮,先跨两步第三步跳
- 4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11-29 23:34
一般来说就是三步上篮,跨两步起跳,这是普通的,另外有各种比如跳步等上篮脚步,说到底还是连贯和中轴脚决定的问题,脚步交代清楚,不要有碎步,一般是不太吹走步,多看看别人上篮的姿势,加以练习,这样的问题想必日后就不再困扰你了。
这是我在百度上找到的关于脚步和走步的具体步骤,耐心看下,祝你技术早日完善。
具体步骤:
第一步
运球后跳起(双脚离地)接球单脚落地,此时落地的脚为中枢脚
或:双脚跳起(离地)接住传球单脚落地,此时落地的脚为中枢脚
这两种情况,一种是运球后的三步上篮,另一种是接住传球后三步上篮
第二步
跳起中枢脚后非中枢脚(规则中说的“一脚”)落地
第三步
跳起非中枢脚(规则中说的“一脚”)后球出手后落回地面
注意:我在这里不特指左脚或右脚为中枢脚,实践中你左脚作中枢脚也行,右脚作中枢脚也行,确定中枢脚后另一脚便是非中枢脚了。
注意事项:
要把握好持球的时机,一旦持球过早很容易造成走步。如下图,正常的三步上篮是双脚离地后持球的,在B点落地的脚才是中枢脚,如果持球过早,脚还在A点时就持球,在A点的脚是中枢脚,造成中枢脚前移,如果此时还是走两步后球出手(第三步)落地就是走步球了。
连续动作:
有人说“三步上篮时连续的就是好球,慢的就是走步”,这是错误的。你可以找遍篮球规则的每个角落,都没有说“连续动作”是带球走违例或好球的规定,队员只要一脚或双脚没有超出篮球规则所述的限制向任一方向非法移动就是好球,不存在连不连续动作。
一般情况下连续动作三步上篮的动作极快,裁判员很难风驰电掣间判断运动员持球的时机,从而不能准确判定运动员的中枢脚,所以很难作出准确的判罚。而慢的三步上篮动作慢,裁判可以一目了然判定运动员的中枢脚和脚移动等情况,从而能作出准确的判罚,所以慢动作的三步上篮更容易被裁判吹罚。
平时看球赛,很多你认为是好球的三步上篮,但慢动作回看时却发现是走步球。连中央台《奥运ABC详解篮球比赛中的“三步上篮”》用来讲解三步上篮的视频用慢动作回看都是违例球,所以三步上篮时违例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速度快的难以判定是带球走违例的裁判一般都不吹,而不吹的不代表该球是好球。
走步情况:
1、运球突破面对紧逼防守时,因为怕偷球,大力运球,收快球速度,运球时的支撑脚未离开地面就已持球,持球过早,中枢脚前移。
2、运球时突破面对大强度防守时,运动员没有引成效的起跳,起跳时运球的支撑脚球未离开地面就已持球,持球过早,中枢脚前移。
3、接队友传球时没有有效的双脚起跳,单脚在地脚面或跳起后一只脚已落回地面时,造成中枢脚前移。
这三种情况本来脚在B点时才是中枢脚,但在A点时已成为中枢脚(脚在A点B点的时情况请参看上面的图片)。三步上篮时规则只允许2个脚(中枢脚、非中枢脚)着地,而中枢脚前移时,三步上篮有3个脚(中枢脚、非中枢脚、中枢脚)着地,所以中枢脚前移后队员再走两步球出手(第三步)落地就是走步球了。追问有什么方法训练运球和脚步速度吗?追答那这个方法真的是各式各样啦,我以前是主要练习交叉运球和背后运球什么的,反正都是一些基础运球,我觉得运球嘛,连贯和保护性是最重要的,前者影响美观,后者影响进攻,个人见解
这是我在百度上找到的关于脚步和走步的具体步骤,耐心看下,祝你技术早日完善。
具体步骤:
第一步
运球后跳起(双脚离地)接球单脚落地,此时落地的脚为中枢脚
或:双脚跳起(离地)接住传球单脚落地,此时落地的脚为中枢脚
这两种情况,一种是运球后的三步上篮,另一种是接住传球后三步上篮
第二步
跳起中枢脚后非中枢脚(规则中说的“一脚”)落地
第三步
跳起非中枢脚(规则中说的“一脚”)后球出手后落回地面
注意:我在这里不特指左脚或右脚为中枢脚,实践中你左脚作中枢脚也行,右脚作中枢脚也行,确定中枢脚后另一脚便是非中枢脚了。
注意事项:
要把握好持球的时机,一旦持球过早很容易造成走步。如下图,正常的三步上篮是双脚离地后持球的,在B点落地的脚才是中枢脚,如果持球过早,脚还在A点时就持球,在A点的脚是中枢脚,造成中枢脚前移,如果此时还是走两步后球出手(第三步)落地就是走步球了。
连续动作:
有人说“三步上篮时连续的就是好球,慢的就是走步”,这是错误的。你可以找遍篮球规则的每个角落,都没有说“连续动作”是带球走违例或好球的规定,队员只要一脚或双脚没有超出篮球规则所述的限制向任一方向非法移动就是好球,不存在连不连续动作。
一般情况下连续动作三步上篮的动作极快,裁判员很难风驰电掣间判断运动员持球的时机,从而不能准确判定运动员的中枢脚,所以很难作出准确的判罚。而慢的三步上篮动作慢,裁判可以一目了然判定运动员的中枢脚和脚移动等情况,从而能作出准确的判罚,所以慢动作的三步上篮更容易被裁判吹罚。
平时看球赛,很多你认为是好球的三步上篮,但慢动作回看时却发现是走步球。连中央台《奥运ABC详解篮球比赛中的“三步上篮”》用来讲解三步上篮的视频用慢动作回看都是违例球,所以三步上篮时违例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速度快的难以判定是带球走违例的裁判一般都不吹,而不吹的不代表该球是好球。
走步情况:
1、运球突破面对紧逼防守时,因为怕偷球,大力运球,收快球速度,运球时的支撑脚未离开地面就已持球,持球过早,中枢脚前移。
2、运球时突破面对大强度防守时,运动员没有引成效的起跳,起跳时运球的支撑脚球未离开地面就已持球,持球过早,中枢脚前移。
3、接队友传球时没有有效的双脚起跳,单脚在地脚面或跳起后一只脚已落回地面时,造成中枢脚前移。
这三种情况本来脚在B点时才是中枢脚,但在A点时已成为中枢脚(脚在A点B点的时情况请参看上面的图片)。三步上篮时规则只允许2个脚(中枢脚、非中枢脚)着地,而中枢脚前移时,三步上篮有3个脚(中枢脚、非中枢脚、中枢脚)着地,所以中枢脚前移后队员再走两步球出手(第三步)落地就是走步球了。追问有什么方法训练运球和脚步速度吗?追答那这个方法真的是各式各样啦,我以前是主要练习交叉运球和背后运球什么的,反正都是一些基础运球,我觉得运球嘛,连贯和保护性是最重要的,前者影响美观,后者影响进攻,个人见解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