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明代理学家娄谅的思想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8 11:01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2-07 10:40
明代理学家娄谅的思想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1-02-07 11:40
娄谅与理学 307

有意义,是意构成了事物的意义“理”,事物的秩序来自构成它的

意,因而物不能脱离意识结构来定义。对于娄谅来说,“物”主要

不是指现实的东西,而是指意向之物,即是现在意识中的东西。

然而,尽管娄谅曾肯定心外无“物”是指“事”而言,但他始终

没有明确地把现实的客观物体(如山川草木)排除在心外无物这

一命题的适用范围之外。

再次,类谅提出了格物和格心的主张。心外无理说与心外

无物说虽然直接意义上讨论的是意识与法则、事物的关系,但其

目的本来在于欲由此引出一种新的格物穷理论,“格物”、“致知”

语出《大学》,《大学》本为小戴《礼记》之第42篇,娄谅发展出了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此打通把格物穷理解释为心上做功夫的

道路,既然格物不应向外求理,心即是理,意念所在即是所格之

地,于是格物变成格心,求心。在娄谅看来,格物的直接意义是

“去其心之不正”,心之本体无所不正,但常人之心巳不是心之本

体,已成为不正,格物就是纠正人心的不正,以恢复本体的正,根

据这个解释,格物就是格心,所以娄谅强调,意之所在便是物,

“但意念所在,就要去其不正以归于正”这就是格物。在娄谅对

格物的解释下,朱子学中格物的认识功能与意义被完全取消,代

之以简易直接的方式,把格物变成纠正克服非道德意识,否定了

经典研究和对自然事物的考察,完全转向了一种内向性的立场。

最后,娄谅还有“致良知”的说法。《大学》提出“致知”,娄谅

认为致知的知就是孟子所讲的良知,因而把致知发挥为“致良

知”。孟子指出,良知的指人的不依赖环境、教育而自然具有的

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良知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

体系,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的指

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致良知,一方面是指人应扩充自己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2-07 11:49
王阳明(1472—1528) 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震濠叛乱加封新建伯。明正德三年(1508)春,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仗40,谪为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三年到任。 王阳明于弘治十八年(1505)开始讲活动,乃全国有名的朱熹学派思想家,到龙场之初三年中,他处于逆境之中,万念俱灰,转而冷静思索,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从而摆脱了“以经解经”的羁绊,经独立思考,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其心学形成的过程中“龙场悟道”至关重要,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王阳明在贵州创办了龙冈书院,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文明书院,一时之间,学子蚁聚,风气大开,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自由讲学之风,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南臯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王阳明不仅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阳明心学,于诗词歌赋方面亦有极深的造诣。在龙场三年,创作了许多歌咏贵州及龙场秀丽山川的诗篇,收入《王阳明全集·居夷诗》中。 王阳明在贵州三年,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开发地方文化,所表现的高风亮节、博爱胸怀都反映在他的黔诗文中,是中国文化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教育后代的宏伟诗篇。阳明之学已遍及海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本官侍讲文博士三岛毅曾赋诗曰:“忆惜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王阳明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享年56岁,谥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他的弟子多建祠院以祀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