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关于生物起源于海洋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6 13:41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02-25 22:35
关于生物起源于海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02-25 23:57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生命进化图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海水的庇护能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生命的杀伤。
  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就形成了。大约在38亿年前,当地球的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时,在咆哮的海洋中就开始孕育了生命--最原始的细胞,其结构和现代细菌很相似。大约经过了1亿年的进化,海洋中原始细胞逐渐演变成为原始的单细胞藻类,这大概是最原始的生命。由于原始藻类的繁殖,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为生命的进化准备了条件。这种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又经历亿万年的进化,产生了原始水母、海棉、三叶虫、鹦鹉螺、蛤类、珊瑚等,海洋中的鱼类大约是在4亿年前出现的。
  由于月亮的吸引力作用,引起海洋潮汐现象。涨潮时,海水拍击海岸;退潮时,把大片浅滩暴露在阳光下。原先栖息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经受了锻炼,同时,臭氧层的形成,可以防止紫外线的伤害,使海洋生物登陆成为可能,有些生物就在陆地生存下来。
  同时,无数的原始生命在这种剧烈变化中死去,留在陆地上的生命经受了严酷的考验,适应环境,逐步得到发展。大约在2亿年前,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出现了。而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在陆地上诞生。他们的一部分又回到海洋中。大约在300万年前,出现了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2-26 05:30
????????????????????????????????????????????????????????????????????????????????????????????????????????????????????????????????????????
  • 2楼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2-26 04:05
鲨鱼属于鱼纲鲨目,是肉食性海洋鱼类。鲨又叫鲨鱼、鲛,是软骨鱼类。身体呈纺锤形,眼睛大都在头部两侧,无鳔。生活在深海区。全世界有300多种鲨鱼,性情温和的鲨鱼吃小鱼虾`和贝类;凶猛的鲨鱼会吃海兽,甚至攻击人类。多数卵生或卵胎生,少数胎生。
鲨鱼的种类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鲨鱼都能伤害人类,只有少部分个头大的鲨鱼能伤害人。鲨鱼的嗅觉十分灵敏,主要靠嗅觉寻找食物,所以,它们能在除北冰洋以外的所有大洋里安家。鲸鲨是最大的鲨鱼,但是它们不吃肉,而是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一般的鲨鱼则吃鱼类、章鱼、贝类,有的鲨鱼甚至会把个头小的鲨鱼当成食物。
大白鲨这是一种人类绝不会认错的鲨鱼。身体呈巨大的纺锤体,鳃裂也是巨大的,鼻子又尖又长。它们的呈钩状的第一背鳍非常宽大,远远大于第二背鳍,胸鳍较大和尾鳍一样为新月形。背部颜色均匀为灰色或者为棕灰色,在背部与白色的腹部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大白鲨也是游泳好手,它们每小时可前进25公里,体温在10℃—15℃之间,它们什么都吃包括鲸鱼。这种鲨鱼的危险程度就不用再说了吧!
海马是海龙的同类。尾卷附在海藻上,过着固定性生活。游泳时直立身体,摆动背鳍和胸鳍,游泳前进。到春天,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经过50~60天,幼鱼会从育儿囊里出来。
海马和海龙同属海龙科(Syngnathidae)鱼类,对饲养生存的水质要求并不苛刻。在国内水族市场比较多见的是黑海马(Hippocampus Histrix)、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和斑节海龙(Dunkerocampus Dactyliophorus),比较名贵的红海马(Hippocampus Coronatus)、黄金海马(Hippocampus Kuda)和产于澳洲的桨鳍龙王(Pyhllopteryx Taeniolatus)并不多见。 Oj
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因为它们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紧紧勾勒住珊瑚的枝节、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以使不被激流冲走。而大多数种类的海龙生长在河口与海的交界处,因而,它们能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区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
海马和海龙的嘴很小,并且只宜觅食活饵,而不善于游水的它们又不能迅捷地捕食。尽管它们深受海水水族爱好者的宠爱,但是,这种独特的习性,使得它们在水族箱里的饲养存活颇具难度。虽然,丰年虾、轮虫、仔鱼苗,都是适合它们的饵料,但是如何才能使它们能够充分的觅食,这一点是海马和海龙饲养存活的关键所在,喂食过程中需要关闭过滤系统造就一个平静的无流环境,以便它们能够慢丝条理的觅食,还有一点就是它们的生活伙伴--如果,将海马、海龙和较为活泼的鱼类饲养在一起,那么在喂食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活饵将是被那些鱼类所抢先吞噬……因此,要成功地饲养海马和海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还是将它们单独饲养在水流平缓、环境安静的海藻造景缸中,同时,选择虾鱼科(Centriscidae)的刀片鱼(Aeoliscus Strigatus)、松球鱼科(Monocentridae)的凤梨鱼(Monocentris Japonica)等等这些生活习性差不多的小巧鱼类共同饲养,它们将是海马和海龙良好的生活伙伴。
海马和海龙的雌雄鉴别很简单,就是雄鱼有腹囊(俗称:育儿袋),而雌鱼没有腹囊。
雄海马腹部有一个小袋,可用来装小海马.每次可装2000只小海马。海马孕期从10到25天不等。每当交配季节来临,“对上象”的雄海马与雌海马的尾部就会交织在一起,缠绵动人,很有诗意。更重要的是这种交配动作使雌海马卵子巧妙地放到雄海马的育儿袋里,而雄海马也能够准确地接住卵子。海马的“爱情”之舞大约持续8个小时。交配前,雄海马下腹部的腹袋就会胀大,准备接受雌海马的卵。雌海马长着长长的产卵管,可将卵子排入雄海马的腹袋里。这些卵在爸爸的腹袋里经过数周后,便会孵化成小海马,准备诞生。这时雄海马就会用尾巴勾住一根结实的海草茎,不断地来回弯曲或伸展身体,尤如人类女性生育时阵痛时的痉挛。同时它们腹袋的口微微张开并逐渐扩大。随后,一只小海马从开口处喷了出来,雄海马不断痉挛,小海马也不断蹦出腹袋。小海马出生后马上升到水面吸气,让体内的鱼鳔充满空气。每只小海马约有1厘米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自行摄食水中的小生物,雄海马此时也巳精疲力竭。
鲸类的拉丁学名是由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对这类栖息在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实,鲸类动物的体形差异很大,小型的体长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则可达30米以上。它们中的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仅有少数种类栖息在淡水环境中,体形同鱼类十分相似,体形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所以俗称为鲸鱼,但这种相似只不过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种趋同现象。因为鲸类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与鱼类完全相同,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5.5℃左右。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吻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著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棉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肋骨有10一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则被须所取代,齿鲸类的牙齿则终生保留。
鲸类动物的祖先原来也是在陆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可能是主要生活在海滨一带的食虫类或食肉类,后来由于被水中的鱼类等食物所吸引,经过漫长的岁月,又从陆地回到了海洋,并逐渐了适应海洋生活。最早的鲸是出现在大约5500万?/FONT>3600万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的始鲸、始齿鲸和始新世后期的原鲸等,它们和现存的鲸比较,头骨比较小,鼻孔位于头部的前方,尚未移至头的上方,牙齿和古代的食虫类、肉齿类的牙齿差不多,都是44枚或不足44枚,齿形、头骨也很相像等,仅有少数不同点,但它们已经具有适应在海水中生活的、与鱼类相似的体形。
须鲸类动物的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中没有牙齿,只有在胚胎发育时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有2个,位于头顶,呼吸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头骨极大,有的种类可达体长的1/3,左右对称。颈椎愈合或者分离。胸骨较小,仅有1—2对肋骨与胸骨相连接,胸廓不完全。没有锁骨。鳍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肠。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吃小型群游性鱼类,以及底栖的鱼类和贝类。须鲸类在全世界有露脊鲸科、灰鲸科和长须鲸科等3个科,共约6属、11种。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圆锥状的牙齿,但不同种类牙齿的形状、数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仅具1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所以也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只有1个,因此呼吸换气时只能喷出一股水柱。头骨左右不对称。鳍肢上具有5指。胸骨较大。没有锁骨。没有盲肠。主要以乌贼、鱼类等为食,有的还能捕食海鸟、海豹以及其他鲸类等大型动物。齿鲸类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鲸科、剑吻鲸科、一角鲸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领航鲸科等8个科,大约34属、72种。
金枪鱼类属鲈形目鲭科又叫鲔鱼,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于低中纬度海区,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广泛的分布。同金枪鱼最相似的是鲣属鱼类,最简单的区分方法是鲣属腹部有4—6条黑色纵带,其它相近鱼种如舵鲣、狐鲣等有暗色纵带等。而金枪鱼类,鱼体无任何黑斑,或深色纵纹。
金枪鱼体呈纺锤形,具有鱼雷体形,强劲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鳍,鳞以退化为小圆鳞,适于快速游泳,最高游速达每秒20米。鱼体肥满,其横断面略呈圆形。金枪鱼活动旺盛,生命力很强金枪鱼的主要品种有: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和鲣鱼,其中前三种为延绳钓的主捕对象,后一种为杆钓的主要对象。它的产卵期很长,产卵海域甚广,使得全年都有金枪鱼在各海域中产卵,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全世界的食家才得以享受它得鲜美滋味。
由于金枪鱼必须时常保持快速游动,才能维持身体的供给,加上只在海域深处活动,因此肉质柔嫩鲜美,且不受环境污染,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健康美食。味美新鲜的金枪鱼向来是日本、台湾人最爱的海鲜料理之一,尤其是金枪鱼生鱼片堪称生鱼片之中的极品,不但老食客深得其中滋味,即连少吃生鱼片得人也会选择金枪鱼生鱼片大块地品尝一番。
金枪鱼的肉质非常特别,生食是极品,熟食也香浓美味,制成罐头的油浸金枪鱼非常可口,俗称海底鸡,不但深受东南亚一带人民喜爱,连欧美人士也喜欢用来配制三明治。
金枪鱼是鱼类中营养价值较高的种类、,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及其广阔,日本、西欧和美国是金枪鱼产品的三大市场。日本对金枪鱼的需求量很大,一般年消费80—90万吨,约占世界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是鲜金枪鱼更受喜欢,消费量是需求量的60%,每年进口额约10亿美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人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会吃、也越来越注重饮食保健,对高档的海鲜如龙虾、象拔蚌、三文鱼等海鲜,已失去了新鲜感。因此我现正开拓国内市场,将一部分运往日本市场销售的金枪鱼直接运回国内销售,以期国人可以随时享用这个美味而营养的海中珍宝。
金枪鱼种类
1、黄鳍金枪鱼(Yellowfin Tuna):鱼体呈纺锤型,稍侧扁,头小,尾部长而细,肉粉红色。体背呈蓝青色,体侧浅灰色,带点黄色,有点状横带,成鱼的的二背鳍和臀鳍及其后面的小鳍,均呈鲜黄色。第一背鳍和腹鳍均带有黄色。体长1—3米,因不同海区而异,体重一般为40—60公斤。
黄鳍金枪鱼食性很广,以鱿鱼、表层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作长距离洄游,其洄游与海流的季节变化有关,在热带雨季,它远离较淡的沿岸水域,游向高盐度的海区。
黄鳍金枪鱼广泛分布斗争三大洋的赤道海域,是热带海区的代表种。 黄鳍金枪鱼常见水深达160米,水温达20—28℃,最大游泳速度为90公里/小时。
黄鳍金枪鱼占全球金枪鱼产量的35%。大部分用来制罐头,生鲜和冷冻产品也持续增长。黄鳍金枪鱼现在以处于合理开发状态。
2、蓝鳍金枪鱼(Bluefin Tuna)是金枪鱼类中最大型的鱼种。身体短而结实、锥状细长的身躯,尾鳍成交叉状;身躯底部至侧边的色彩明亮,上身躯则是深蓝色,鳍是深暗色,小鳍则是呈现微黄色,尾柄隆起嵴呈黑色。全身被鳞,口相当大,眼不大,胸鳍短,末端不到第一背鳍的中央,这是本种的最大特点。体长一般1—3米,大者长达3米多,体重700多公斤。
蓝鳍金枪鱼常以50—60尾成群,也有1000尾以上的鱼群。栖息水层从表层至50米深层,最适宜水温10—20℃,饵料以鲱鱼、沙丁鱼、鲐鱼、鱿鱼和甲壳类为主。
平均大小:200 ~400公斤
3、大眼金枪鱼(Bigeye Tuna)又称肥壮金枪鱼和副金枪鱼,体长约1.5—2.0米,体重大的在100公斤以上,一般为16—35公斤。体背蓝青色,侧面及腹面银白色。肉粉红色,略柔软。胸鳍长,其末端甚突,达第二背鳍下方,第二背鳍也较窄,与第一背鳍高度相近。鱼体呈灰色,肥满、尾短、头和眼明显较大。
大眼金枪鱼栖息水深较深,可达200—300米,性为成熟的个体栖息于表层。主要以深海性鱼类为食,小鱼、鱿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最大游速可达100公里/小时。
目前大眼金枪鱼渔获产量较低,但价格较高,很有发展潜力。
4、长鳍金枪鱼(Longfin Tuna)体背呈深蓝色,侧面及腹侧为银白色,体色均匀。体长 1—1.5米,体重15公斤左右。大的个体可达45公斤。肉粉红色,胸鳍呈刀状、极长,长度大于头部是本种最显著的特点。
长鳍金枪鱼白天主要分布在90—150米水层,有时较深达150—200米深层,傍晚分布在近表层。长鳍金枪鱼适温范围为14—20℃。饵料以沙丁鱼以及甲壳类为主。
长鳍金枪鱼的产量约占金枪鱼总产量的7%,大部分用于制罐。
  • 3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2-26 03:00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人只是成千上万个物种中的一个,他们却进化得可以发明工具,随意杀戮着其他物种。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捕猎技巧越来越高超,却使得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相对于深海来说,人类却显得特别的无知。生态学家们认为,正是人类的"无知"挽救了深海生物的性命。
海洋是生命的诞生和孕育之地,生物的进化历程表明,地球上的生物起源于海洋。海洋不但占据了地球71%的表面积,而且提供了99%的生物可栖息的地方。海洋不但是海洋生物的庇护所,而且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不但提供给人类食物,而且主宰着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物质循环,是地球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然而,人类却不珍惜海洋,从古至今就有不少人认为海洋的包容性很强,而把海洋作为垃圾场和"排污罐",靠近陆地的浅海海域已经被人类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目前,地球上发现了34个动物门,其中有33个动物门可以生活在海洋中,海洋中有13个门的动物可以移居陆地,只有15个动物门只能生活在海洋中。可见,海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好地方。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诞生的。在地球诞生后的40亿年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和动物,几乎没留下任何实质性的痕迹。然而,从距今6700万年起,生物的种类开始增多。在距今500万至1000万年的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却产生了生命的大爆发。科学家从发掘出来的化石推测,现今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门都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而且之后再没有产生新的门。这些新的动物门都是在海洋中产生的,科学家认为生命大爆发是与地球构造与气候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当时大陆的漂移导致了海洋的分割,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各个气候带的产生,这些都为生物多样性的大爆发提供了条件。
从500万年前起,地球上的动物门不再增多,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却还在不断进化并逐步增多。然而,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的脚步加快,海洋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开始减少。目前,除开发较晚的印度洋的生物种类还在增多外,其他大洋的海洋生物种类开始减少。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一是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二是海洋运输、资源开发和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三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生态学家们认为,好在人类对深海还很无知,不然海洋物种的命运就该和陆地生物差不多了。人类的科技虽然相当发达,他们到深海的能力却很弱,甚至低于到月球的能力。人类到外太空可以制造抵抗失重的航天飞行器,可以给飞行器充入氧气供飞行员使用。然而,人类却没有办法对付大得吓人的深海压力。然而,不少深海生物却可以怡然自得地生活在这些高压区,让人类自愧不如。
在海洋里,每下潜10米深,水压就增加一个大气压,过高的水压会对人体造成生理影响,某些情况下超出人体的耐受范围,还会引起病理性损伤。而且人在水中不能像在大气中一样自由呼吸,水压、低温、黑暗、水流、涌浪、水下生物伤害,以及各种潜水疾病的威胁等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人在水下行动的自由。因此,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背上潜水装备无止境地下潜到海底。目前世界上直接下潜到海中的最大深度纪录是501米。越往海洋深处就越黑暗,一般在海面700米以下就是黑暗一片了,此处难以找到植物了,然而,海洋深处还是有丰富的有机质,所以深海里还是有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不少动物为了适应深海环境而变得特别奇特。世界上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有30多处,其中的20多处位于太平洋洋底。目前,各种载人潜艇的下潜深度一般也不会超过1000米,只有无人探测车能达到6000米以下的深海里进行科学考察。
  • 4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2-26 02:49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人只是成千上万个物种中的一个,他们却进化得可以发明工具,随意杀戮着其他物种。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捕猎技巧越来越高超,却使得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相对于深海来说,人类却显得特别的无知。生态学家们认为,正是人类的"无知"挽救了深海生物的性命。
海洋是生命的诞生和孕育之地,生物的进化历程表明,地球上的生物起源于海洋。海洋不但占据了地球71%的表面积,而且提供了99%的生物可栖息的地方。海洋不但是海洋生物的庇护所,而且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不但提供给人类食物,而且主宰着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物质循环,是地球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然而,人类却不珍惜海洋,从古至今就有不少人认为海洋的包容性很强,而把海洋作为垃圾场和"排污罐",靠近陆地的浅海海域已经被人类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目前,地球上发现了34个动物门,其中有33个动物门可以生活在海洋中,海洋中有13个门的动物可以移居陆地,只有15个动物门只能生活在海洋中。可见,海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好地方。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诞生的。在地球诞生后的40亿年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和动物,几乎没留下任何实质性的痕迹。然而,从距今6700万年起,生物的种类开始增多。在距今500万至1000万年的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却产生了生命的大爆发。科学家从发掘出来的化石推测,现今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门都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而且之后再没有产生新的门。这些新的动物门都是在海洋中产生的,科学家认为生命大爆发是与地球构造与气候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当时大陆的漂移导致了海洋的分割,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各个气候带的产生,这些都为生物多样性的大爆发提供了条件。
从500万年前起,地球上的动物门不再增多,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却还在不断进化并逐步增多。然而,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的脚步加快,海洋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开始减少。目前,除开发较晚的印度洋的生物种类还在增多外,其他大洋的海洋生物种类开始减少。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一是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二是海洋运输、资源开发和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三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生态学家们认为,好在人类对深海还很无知,不然海洋物种的命运就该和陆地生物差不多了。人类的科技虽然相当发达,他们到深海的能力却很弱,甚至低于到月球的能力。人类到外太空可以制造抵抗失重的航天飞行器,可以给飞行器充入氧气供飞行员使用。然而,人类却没有办法对付大得吓人的深海压力。然而,不少深海生物却可以怡然自得地生活在这些高压区,让人类自愧不如。
在海洋里,每下潜10米深,水压就增加一个大气压,过高的水压会对人体造成生理影响,某些情况下超出人体的耐受范围,还会引起病理性损伤。而且人在水中不能像在大气中一样自由呼吸,水压、低温、黑暗、水流、涌浪、水下生物伤害,以及各种潜水疾病的威胁等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人在水下行动的自由。因此,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背上潜水装备无止境地下潜到海底。目前世界上直接下潜到海中的最大深度纪录是501米。越往海洋深处就越黑暗,一般在海面700米以下就是黑暗一片了,此处难以找到植物了,然而,海洋深处还是有丰富的有机质,所以深海里还是有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不少动物为了适应深海环境而变得特别奇特。世界上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有30多处,其中的20多处位于太平洋洋底。目前,各种载人潜艇的下潜深度一般也不会超过1000米,只有无人探测车能达到6000米以下的深海里进行科学考察。
科学家们还会继续对深海作科学研究,以便提出一些合理的开发海洋的方案,并提出更好的保护海洋的建议。另一方面,生态学家却希望让人类继续保持这种对海洋的"无知"状态,不要去惊动维持地球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他们希望看到海洋生物种类能够重新出现增长的趋势。
  • 5楼网友:青尢
  • 2021-02-26 01:15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一直让科学家难以解释。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关于地球生命的起源,并提出了包括“原始汤”起源说、海底热液起源说、黏土起源说等众多假说。其中,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一直是科学界的主流看法。
生命或诞生于“原始汤”
科学家认为,在距今40亿年前后,在地球的海洋中就产生了存在有机分子的“原始汤”,这些有机分子是闪电等能源与原始大气中的甲烷、氨和氢等发生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源自同一个个体,一个38亿年至40亿年前漂浮在原始汤中的简单细胞,它有着最基本的细胞结构,是最基本的生命体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米勒令电火花穿过类似原始大气的一种混合气体,结果混合气体中甲烷中的碳有15%发生转移,形成了水溶性有机小分子,其中包括4种氨基酸和氰化氢、甲醛等,这是形成生命的一些基本物质。这个实验说明,生命确实可以在原始汤中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产生。
最早的有机小分子在地球上原始海洋的原始汤中产生后,经过长期积累和互相作用,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原始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它们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有机高分子在海洋中越积越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独立的多分子体系,漂浮在水面上,进而演变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
深海热液喷口是生命的摇篮
随着对海底热液喷口及其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深海热液环境与地球早期的环境非常相似。 海洋刚形成时,广泛并剧烈的海底热液活动导致了地球内部热量的散发以及大量还原性金属元素和气体的产生。因此,那个时候的海洋处于强还原环境,富含还原态的铁、铜、锌、铅、锰等金属离子,以及甲烷、氢气和硫化氢等气体,海水的温度维持在70℃~100℃。由于光合作用还没有出现,大气中几乎不含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因而海洋呈酸性。科学家猜想,正是在早期海洋海底热液喷口周围,生命开始悄悄地萌芽了。
海底的热液喷口有稳定的液态水环境,并且有化学梯度,有利于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形成的化学反应。此外,热液喷口附近有比较丰富的金属矿物,有机化学反应需要催化剂,而这些金属矿物就是非常好的催化剂,因此海底的热液喷口有利于原始生命形成。
此外,科学家根据“分子进化时钟”的基因测序,勾勒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进化树”。他们发现,位于“进化树”根部,代表着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祖先”的微生物,绝大多数是从海底热液环境中分离得到的超嗜热古菌。它们的平均最佳生长温度超过80℃,能够利用热液喷口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无机化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维系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而支撑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这些微生物完全能够适应古代海洋苛刻的环境条件,是生命起源于海底热液喷口的核心证据。
解密原始生命诞生为何这么难
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动物起源、植物起源等都相对容易,为啥解密原始生命诞生就这么难?
这是因为关于这些物种,地球上有很多化石证据,并且可以通过建立生命之树来推测这些物种的起源过程。可是原始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地球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很多岩石都被风化沉积变质了,想找到第一个细胞形成时的化石记录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解密原始生命的诞生,科学家将眼光对准了外太空。因为火星、月球等星球可能仍维持着与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环境类似的环境。通过研究这些星球的环境或许有助于破解地球生命起源的秘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