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0 04:14
- 提问者网友:精神病院里
- 2021-12-19 04: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介于两种之间,兼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是众多精彩的传说。比如,某位名人在这棵树下悟道、某回学潮在这个角落起步、某项发明在这间实验室诞生。某对情侣在这条小路上第一次携手等等。比起校史上极其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这些蕴涵着感情与想像的“传说”,未免显得虚无缥缈;因而,也就不大可能进入史家的视野。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大学”更为充满灵性的场所。漫步静谧的校园,埋首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倾听学生宿舍里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或者“远眺”湖边小路上恋人的窃窃私语,只要有“心”,你总能感知到这所大学的脉搏与灵魂。 如此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叙述,实在难以实证。所以,为了讲述老北大的故事,我选择了“回到现场”的策略。比如,同样谈论北大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五四”,我会对游行路线怎样设计、集会演讲为什么选择天安门、火烧赵家楼又是如何被叙述等等感兴趣。至于史学家不大关注的北河沿的垂柳、东斋西斋学风的区别、红楼的建筑费用、牌匾与校徽的象征意味、北大周围的小饭馆味道怎样、洗得泛白的蓝布长褂魅力何在等,也都让我入迷。 于是,我进入了“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以及新闻报道、档案材料等,广泛搜集并认真鉴赏起“老北大的故事”来。令我惊讶的是,当年的“素描”与几十年后的“追忆”,竟无多大出入。考虑到关于老北大的旧文寻找不易,不可能是众多八旬老人转相抄袭。唯一的解释是,老北大确有其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魅力,因而追忆者“英雄所见略同”。借用钱穆《师友杂忆》中的妙语:“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记忆之外者,足证其生命之真。”一个人如此,一所大学也不例外:能被无数学子追忆不已的,方才是此大学“生命之真”。此等“生命之真”,不因时间流逝而磨灭,也不因政见不同而扭曲。 其实,“老北大”之成为众口传诵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光的流逝。绝大部分关于北大的文章,都是作者离开母校之后才写的。而抗战爆发北大南迁,更是个绝好的机缘。正因远离红楼,方才意识到其巨大的感召力,也才有心思仔细勾勒其日益清晰的面孔。1.作者认为构成北京大学“永恒的风景”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2.写出作者感受到北京大学的“脉搏与灵魂”的几个凭借点。3.作者和史学家讲述北大“故事”的区别是因为他的策略与众不同。其策略是:________,并且________等内容关注北大。4.在文中作者还指出了在纪念北大一事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这个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思契十里
- 2021-12-19 05:12
答案:解析: 1.答案:历史传统 文化精神 众多精彩的传说 解析:在第一段前三句话中可以找到答案。 2.答案:(1)静谧的校园;(2)灯火通明的图书馆;(3)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4)小路上恋人的窃窃私语。 解析:在第一段可以找到答案。 3.“回到现场” 用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以及新闻报道、档案材料 4.绝大部分关于北大的文章,都是作者离开母校之后才写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12-19 05:39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