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民风民俗200字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15:21
- 提问者网友:蓝莓格格巫
- 2021-03-20 09:35
长沙的民风民俗200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煞尾
- 2021-03-20 09:58
我先给你饮食的,其他的我先不给,因为太长了,看了会头晕 饮食风俗之“不放辣椒不成菜” 3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买)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干鱼、蒸(炒)鸡蛋之类就算不错。 乡间,只有匠师上门或生日喜庆才称肉打豆腐。民间请客,用腊肉、咸鱼、鳅、鳝、干笋、豆腐等。广大农村摆筵席,以十碗蛏干席为常。令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是,蛇肉、狗肉、蛙肉长期被视为厌物,不仅不能上正席,而且不准在灶上烹饪。 比北方人幸运的是,长沙人四时均能尝到新鲜蔬菜,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茼蒿、冬苋、菠菜、油菜苔等绿油油的青菜。长沙烹调菜肴讲究色和味,所用佐料多。最常用的佐料是豆鼓和辣椒,几乎无菜不辣,所谓“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别是吃鱼,不放辣椒顿觉味道全无。 长沙辣椒有光皮椒、牛角椒、灯笼椒、朝天椒等传统品种。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称为“送饭菜”。青椒经盐渍、腌制成酱辣椒、覆辣椒,可四季受用。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就鲜剁成辣椒酱,拌入蒜头、刀豆、豆鼓等,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可长期保鲜,四时咸备。除辣椒豆豉外,芫荽、葱、蒜、姜、胡椒、八角、桂子等也是长沙人喜欢的佐料,不但能助其味,而且有提神发汗、祛湿抗寒之功能。 饮食风俗之“腊肉卤蛋霉豆腐” 长沙人善于加工贮藏菜肴,普通家庭都会薰腊肉、卤蛋、做霉豆腐等。 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内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至于小菜腌制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家家户户都有酸坛,泡豆角、黄瓜、萝卜等可随时食用,经济方便。经淘米水泡过的刀豆、芋头梗风味独特。青菜、白菜、排菜经不同方法腌制,可变成风味各异的擦菜和酸菜。如腌成盐菜,则芳香扑鼻,晒干后可长期保存。至于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如将刀豆、姜做成蝙蝠型,谐音“福”;制成喜鹊,象征“喜”;切成兰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欢迎的工艺食品。 饮食风俗之“年节旱茶” 长沙巧妇善作家庭副食品,仅红薯做出的品种,就不下数十种,可说是花样翻新。 如将红薯去皮煮熟捣成糊状,掺入芝麻桔皮,切块晒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沙炒,又香又脆;将红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又称芡粉,是上乘的流食。薯粉加工成粉皮,是农民最喜欢食用的干货之一。 至于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汤圆、冻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宝果饭等,还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长沙人喜爱的食物。 每逢喜庆节日,主妇都要将自制的丰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摆盘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汉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换茶”。长沙饮料自古丰富,农家大都自己蒸酒,客人来了,用锡壶盛酒在火中加热,慢慢品尝。富裕人家还自制甜酒。市民一般饮用河水和井水。白沙井水在民国以前不仅是城南一带居民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户多饮用之。一天到晚,“买沙水不”的叫喊声不断。至于山区,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来水”,他们用竹枧将山后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饮食风俗之“几个人吃茶饭” 茶叶多自产自制,也有用黄荆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的。中西部的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熟的黄豆芝麻及姜末等。西部沩山还有吃擂茶的习惯。东部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即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由于长沙人离不开茶,故把茶与饭并称,问人家有几口人,常说“有几个人吃茶饭”。 长沙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居住习惯之“夏歇凉,冬围炉” 农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晒谷坪歇凉至夜深人静;冬天喜欢围炉共话。一般厅侧正房必有一间烤火房,客人来访,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该房靠窗户一侧设火炉,上有通钩(亦名火钩、梭钩),钩上挂饮壶、炉罐。炉中多烧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烧树蔸、谷糠等。村妇在炉边纺织,男人们边烤火,边抽烟,边扯谈,其乐也融融。 百姓为避兵匪,有的于家中修夹墙,即在两房之间加砌一道墙,两墙之间留约1米宽的空间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较贵重的物品。必要时,人从楼上下去匿藏,外人难于发现。长沙另有一居住习俗——借屋不成双。即客人留宿,夫妇不同居一室,如须住较长时间,必租房才能同居。据说借客成双对屋场对主家均不利。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3-20 11:03
陕北民俗文化以六怪著称
陕北一大怪,羊肚子手巾当帽戴
陕北四季分明,夏日醋热难当,干活时围一块毛巾,既可消暑,又可吸汗。冬季天寒地冻,羊肚子手巾将头一包,胜过戴顶大棉帽。春秋时节黄沙漫天,羊肚子手巾便成了最好的防尘头巾。陕北早晚温差较大,陕北人认为头是人体最怕凉的地方,头不凉,体无恙。因此,陕北人形成扎羊肚子手巾的习惯。
陕北二大怪,洋芋当饭不当菜
陕北土地贫瘠,适宜洋芋生长。从古至今,洋芋就成了陕北人的主食。陕北人有心,将个洋芋蛋子做出了数不尽的花样;洋芋擦擦、洋芋馍馍、洋芋丸子、洋芋凉粉等等。陕北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洋芋、顿顿有洋芋,一次没吃洋芋,也可能吃的是粉条,仍没有离开洋芋系列产品,好个洋芋,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
陕北三大怪,挖个洞洞当家宅
人文初祖耕耘在陕北,他们将凝聚着人祖崇拜的窑洞建筑首先传给了陕北人。陕北历史上又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陕北窑洞,因其挖掘简便、成本低廉、冬暖夏凉成为陕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筑。
陕北四大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毛驴是陕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和耕作伙伴,陕北人昵称它为“生灵”。毛驴不仅有可爱的外表,而且生性也确实灵动,它能感觉到主人的喜怒哀乐,主人斜跨毛驴背上,铃声叮当,蹄声嗒嗒,得意之时放声高歌,毛驴也仿佛通了人性奋蹄飞奔。这生灵还能感觉来主人的用意,你若赶着它走,他懒懒散散,你若骑上它,它可能消极怠工,只有斜跨着它,毛驴便觉得主人只是临时坐在它的背上,随时可能下来,只要自己奋力奔跑,主人便会下马。于是便有了陕北一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陕北五大怪,唱着酸曲谈恋爱
酸曲者,民歌也。陕北人生性浪漫,情感多以民歌表达,男女相爱,更是离不开民歌传情达意。不认识的女人可以唱“你若是我的妹妹,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妹,走你的那个路”;赤裸裸的表白爱慕可以唱“咱们俩个拉手手,亲口口,背洼洼上一哒里走”;思念恋人可以唱“想你来!想你来!眼睛仁仁想你来!看见别人当你来……”“一颗豆豆两颗米,抱在怀里还想你”。唱着民歌谈恋爱,这在陕北是最风光的事。
陕北六大怪,羊肉按件不零卖
陕北人胸膛里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这样的饮食习惯,反映到交易上的一大怪相,就是陕北人买羊肉从来就是论件,一只羊按四条腿分成四件,这是卖羊肉的最小单位,绝对不会再分割。你要是在陕北想买二斤羊排,不仅买不到,还会被人耻笑的,你道怪也不怪。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