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苏轼和辛弃疾的不同

答案:3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1 14:03
  • 提问者网友:棒棒糖
  • 2021-04-10 16:16
苏轼和辛弃疾的不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4-10 16:27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苏科举出身,文人风度。几度官高,位重。又几度遇贬,几失性命。-----所以他的词风是正统的。他的洒脱是有无奈的,不能完全说天性流露。他置身官场,也知祸从口出。但他本性中就是有诗人的浪漫,豪放的一面。所以词里也都体现出来。后信佛,参禅,也是洒脱的另一种来源与体现。有一种生命的体悟。


东坡在繁盛出处之中体悟人生,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辛,“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他文武双全,有武将风度与气概。非科举,起义兵,年纪轻轻就创下功业。因而进仕。但他的民间出身始终不为朝廷信任。万卷平戎字,变做种树书。
他抱负远大,却无从施展。胸中有股郁结之气。但他有武将性格的豁达,也喜隐居生活。
因而,他的词,时而元气淋漓。时而跌拓起伏,一咏三叹。憾人致深。
而写到自然的美时,又如此清澈。仿佛山野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看着文字就看到了青山的妩媚。
真,使然。
他写词不拘一格,独树一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率性,豪洒,使然。稼轩在国势衰微之下成就品格

若论人生境界之事
眼前轻 则悟更远 此东坡也
眼前重 则悟不暇 此稼轩也


稼轩比东坡执着,东坡比稼轩快乐



清代著名词论家周济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

又云: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语也。

又云: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

(以上录自《介存斋论词杂著》)

周济又云: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宋四家词选序论》)

以其所见,稼轩实为豪放、温婉二者兼具也。



在文学史上,苏辛同属词的豪放派,但又具有不同的风格。主要区别是,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虽同是豪放一派,但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苏辛词风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大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实在出人意表,创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读者的思维也仿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力。所以,这三句写景状物,以苏轼特有的豪放之气荡涤着读者的心胸。苏轼的《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一樽不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借佛、道思想放松自己,安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北宋苏轼对词体的解放和对词境的开拓,给南宋辛弃疾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辛弃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抗金英雄,维系他一生的就是他的抗金大业,他的词作也大多成为他抒吐爱国之志的载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辛弃疾从小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抗金复国为已任,集“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于一身,《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辛弃疾壮志难酬的郁闷之作。结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吞吐出身置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之气。“凭谁问”三字意即无人问,廉颇虽老,赵王在国家危急时尚能想起他,而在今天,又有谁会理解作者的这颗报国之心呢?此情此境,令人不忍卒读,涌起来的只是作者“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苍凉与悲壮。

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英雄(偏重于英雄气)。


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可入词汇入豪放派的大流里去。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词以诗入词,重诗情画意,辛弃疾为代表的英雄词以文为词,重叙事,喜用典故。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辛弃疾历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辛弃疾写词多用典故,这其实是文人词的惯常写法,苏轼也是如此,只不过辛弃疾更突出些罢了。有人因此说辛词的缺点是喜好“掉书袋”了,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怀古”篇中所用典故,意在讲述各路豪杰故事,抒英雄气慨,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紧扣“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全然没有炫耀学问的嫌疑,贴切自然。这也是辛词在词体写法的一次突破。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使词章更为丰富多变。如他有意打破词的上下阕界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笔即是英雄业绩,激发感叹,下阕亦为古人典实,旨在进一步推广意境,上下阕一气以贯之,与《赤壁怀古》不同,苏轼的怀古具体落在下阕,上阕重于写景,上下阕有较为明显的因景生情的章法结构。另外,辛词的散文句法和语言的口语化对后来词人创作也有很大影响。
北宋苏轼创立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将它发扬光大,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繁盛的豪放词派,是中国文坛的一大幸事。
我们从“怀古”篇中洞窥苏辛词风,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诗表达不同的意境,从风格上说,苏的诗在感情上比辛诗细腻,给人更加唯美浪漫的印象,也有感情豪迈之作;而辛诗更多的是表现出政治思想和态度,2人在诗中倾注的感情有差异,所以作品呈现不同的豪迈、忧思的风格。
辛的诗显得更为古朴和正式,苏的诗更加让人沉思,并产生共鸣。



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4-10 18:16
简单点说,辛弃疾的豪放是军人的勇毅,燕赵奇士的侠气,是在绝望中的呐喊,他是用冲动拥抱生活。而苏轼则是道家的旷达,是冲动归于平静后的淡然。
  • 2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4-10 16:39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