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17分)果蝇是研究遗传学问题的良好材料,请回答:⑴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情形。第一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时期是,此时细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15:55
  • 提问者网友:谁的错
  • 2021-01-26 03:40
(17分)果蝇是研究遗传学问题的良好材料,请回答:
⑴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两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情形。第一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时期是 ,此时细胞中有  个着丝粒。
⑵摩尔根从野生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性个体。他将白眼♂与红眼♀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性别比为1:1,红眼占3/4,但所有雌性全为红眼,白眼只限于雄性。为了解释这处现象,他提出了有关假设。你认识最合理的假设是  。
⑶假定残翅(v)基因频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
(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  。如果在某果蝇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残翅果蝇,那么残翅(v)的基因频率为  。
⑷将果蝇的一个细胞放入含15N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待细胞分裂两个周期后,取出放射自显影后,观察某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发现一条染色单体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中,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则另一条染色单体有  条链含有放射性。
⑸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培养温度为25℃,如果将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37℃处理6—24h,可得到某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针对上述实验现象,结合酶与基因的关系及酶的特性作出合理的解释:  。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1-26 04:35
(答案→) 解析:⑴精子的形成即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第一次居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有染色体4对8条,一条染色体一个着丝点,因此有着丝点8个;第二次居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4条染色体,着丝点也4个。⑵即果蝇眼色为伴性遗传,F1红眼果蝇中,雄性的基因型为XBY,雌性的基因些为XBXb。⑶此为自然选择的一个典型实例,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残翅果蝇,则vv基因型频率为1/2500,根据遗传平衡公式,v基因频率即为1/50。⑷把DNA复制与同位素素标记结合考查。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第一次复制后产生的DNA分子中,一条链(新链)含放射性,一条链(旧链)不含放射性;此第一代DNA再经一次复制产生的两个DNA分子,其中一个两条链全是新合成的,都含放射性,另一个一条链新合成,不含放射性,一条链是旧链,不含放射性。⑸此现象正说明了生物的表现型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封刀令
  • 2021-01-26 04:40
这个答案应该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