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不无聊啊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8 07:37
- 提问者网友:鐵馬踏冰河
- 2021-04-27 06:43
无聊死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4-27 08:17
1、因为闲才会感觉空虚,所以让自己忙起来,没时间胡思乱想就不会那么无聊了;\n2、可以去找你的朋友们,聊聊天,一起出去玩,有人陪着你就会感觉很充实,至少你还有朋友阿,真挚的友情可以冲淡你无聊的心情。\n3、给自己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我觉得这种是最好的,因为有目标以后你就不再迷茫了,再忙的工作也会有闲的时候,再多的朋友,也会有没人理解你的时候,所以给自己培养几个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打发时间,还可以修心养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4-27 12:28
找几本自己喜欢的书读读 看电视、听音乐也是不错的选择
- 2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4-27 11:57
来找我玩Q746526652。男性勿绕
- 3楼网友:毛毛
- 2021-04-27 10:54
聊天
- 4楼网友:鸠书
- 2021-04-27 09:33
加我!我陪你聊天!嘻嘻!
- 5楼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4-27 09:08
有时无聊很正常,人生是很难避免无聊的。
但是一直都无聊那就不正常了。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些目标吧。
或是改变一些生活的习惯也挺好。比如说吧用左手吃饭。换个网络游戏。
还有就是旅游啊,出去走走,这样惊奇就会不经意间发生。
有句话说的好:生活的快乐大半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祝 你 早 日 摆脱 无聊
最送你一篇关于无聊的文章吧,是周国平先生写的,相当经典。
周国平论无聊
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无聊的前提是闲。当人类必须为生存苦斗的时候,想必也无聊不起来。要能闲得无聊,
首先必须仓凛实,衣食足,不愁吃穿。世上总有闲不住的阔人、忙人和勤人,另当别
论。
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席勒用剩余精力
解释美感的发生。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
外。
有了剩余精力,不释放出来是很难受的。闲着什么事不做,是极难的,一般人无此功夫。
所谓闲,是指没有非做不可的事,遂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口闲的可贵就
在于此。兴趣有雅俗宽窄之别,但大约人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麻将扑克是一种兴
趣,琴棋诗画是一种兴趣,拥被夜读是一种兴趣,坐在桌前,点一支烟,沉思遐想,也是一
种兴趣。闲了未必无聊,闲着没事干才会无聊。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
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
时间就是生命。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惟恐其停滞。我
们好歹要做点什么事来打发时间,一旦无所事事,时间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停住了。我们
面对这脱去事件外衣的赤裸裸的时间,发现它原来空无所有,心中隐约对生命的实质也
起了恐慌。无聊的可怕也许就在于此,所以要加以排遣。
但是,人生中有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无聊。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
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
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罢花一现,却是一种直
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人到世上,无非活一场罢了,本无目的可言。因此,在有了超出维持生存以上的精力以
后,这剩余精力投放的对象却付诸阙如。人必须自己设立超出生存以上的目的。活不成
问题了,就要活得有意思,为生命加一个意义。然而,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危险的问
题。若问为什么吃喝劳作,我们很明白,是为了活。活着又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追究下
去,没有谁不糊涂的。
对此大致有两类可能的答案。一类答案可以归结为:活着为了吃喝劳作一一为了一己
的、全家的或者人类的吃喝劳作,为了吃喝得更奢侈,劳作得更有效,如此等等。这类答
案虽然是多数人实际所奉行的,作为答案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等于说活着为了活着,
不成其为答案。
如果一切为了活着,活着就是一切,岂不和动物没有了区别?一旦死去,岂不一切都落了
空?这是生存本身不能作为意义源泉的两个重要理由。一事物的意义须从高于它的事物
那里求得,生命也是如此。另一类答案就试图为生命指出一个高于生命的意义源泉,它
应能克服人的生命的动物性和暂时性,因而必定是一种神性的不朽的东西。不管哲学家
们如何称呼这个东西,无非是神的别名罢了。其实,神只是一个记号,记录了我们追问终
极根据而不可得的迷惘。摆脱这个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把一切精神价值的落脚点引回到
地面上来, 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又陷入了我们试图逃避的同义反复:活着为了活着。
人要求有意义的活,意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上述命题应当这样展开:活着为
了寻求意义,而寻求意义又是为了觉得自己是在有意义地活着。即使我们所寻求的一切
高于生存的目标,到头来是虚幻的,寻求本身就使我们感到生存是有意义的,从而能够充
满信心地活下去。
人类迄今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如同美丽的云景,把人类生存的天空烘托得极其壮观。然
而,若要追究云景背后有什么,便只能堕入无底的虚空里了。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
的途中,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
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虽然人生有许多缺憾,生而为人仍然是世上最幸运的事。人生最大的缺憾便是终有一
死。生命太短暂了,太珍贵了,无论用它来做什么都有点可惜。总想做最有意义的事,足
以使人不虚此生、死而无恨的事,却没有一件事堪当此重责。但是,人活着总得做点什
么。于是,我们便做着种种微不足道的事。人生终究还是免不了无聊。
没有目的的旅行
没有比长途旅行更令人兴奋的了,也没有比长途旅行更容易使人感到无聊的了。人生,
就是一趟长途旅行,一趟长途旅行。谁不是怀着朦胧的期待和莫名的激动踏上旅程的?
然而,一般规律是,随着旅程的延续,兴奋递减,无聊递增。我们从记事起就已经身在这
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了。一开始,我们并不关心它开往何处。孩子们不需要为人生
安上一个目的,他们扒在车窗边,小脸蛋紧贴玻璃,窗外掠过的田野、树木、房屋、人畜
无不可观,无不使他们感到新奇。无聊与他们无缘。
不知从何时起,车窗外的景物不再那样令我们陶醉了。这是我们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切标
志,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开始需要一个目的,而且往往也就有了一个也许清晰但多半
模糊的目的。我们相信列车将把我们带往一个美妙的地方,那里的景物远比沿途优美。
我们在心里悄悄给那地方冠以美好的名称,名之为“幸福,,、“成功',、 “善,,、
“真理"等等。
不幸的是,一旦我们开始憧憬一个目的,无聊便接踵而至。既然生活在远处,近处的就不
是生活。既然目的最重要,过程就等而下之。我们的心飞向未来,只把身体留在现在,视
正在经历的一切为必不可免的过程,耐着性子忍受。
会有少数幸运儿因了自身的性惰,或外在的机缘,对旅途本身仍然怀着浓厚的兴趣。一
位诗人凭窗凝思,浮想联翩,笔下灵感如涌。一对妙龄男女隔座顾盼,两情款洽,眉间秋
波频送。他们都乐在其中,不觉得旅途无聊。愈是心中老悬着一个遥远目的地的旅客,
愈不耐旅途的漫长,容易百无聊赖。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
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样单纯的人,目的意识淡薄,沉浸在过程中,
过程和目的浑然不分,他们能够随遇而安,即事起兴,不易感到无聊。商人或者像商人一
样精明的人,有非常明确实际的目的,以此指导行动,规划过程,目的与过程丝丝相扣,他
们能够聚精会神,分秒必争,也不易感到无聊。怕就怕既失去了孩子的单纯,又不肯学商
人的精明,目的意识强烈却并无明确实际的目的,有所追求但所求不是太缭纱就是太模
糊。“我只是想要,但不知道究竟想要什么。"这种心境是滋生无聊的温床。心中弥漫
着一团空虚,无物可以填充。凡到手的一切都不是想要的,于是难免无聊了。
舍近逐远似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大约正是目的意识在其中作祟。一座围城,城里的人
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如果出不去进不来,就感到无聊。这是达不到目的的无聊。一
旦城里的人到了城外,城外的人到了城里,又觉得城外和城里不过尔尔。这是目的达到
后的无聊。于是,健忘的人折腾往回跑,陷入又一轮循环。等到城里城外都厌倦,是进是
出都无所谓,更大的元聊就来临了。这是没有了目的的无聊。
超出生存以上的目的,大抵是想像力的产物。想像力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落脚点,目的
便是这落脚点。我们乘着想像力飞往远方,疏远了当下的现实。一旦想像中的目的实
现,我们又会觉得它远不如想像。最后,我们倦于追求一个目的了,但并不因此就心满意
足地降落到地面上来。我们乘着疲惫的想像力,心灰意懒地盘旋在这块我们业已厌倦的
大地上空,茫然四顾,无处栖身。
让我们回到那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来。假定我们各自怀着一个目的,相信列车终将
把我们带到心向往之的某地,为此我们忍受着旅途的无聊,这时列车的广播突然响了,通
知我们列车并非开往某地,非但不是开往某地,而且不开往任何地方,它根本就没有一个
目的地。试想一下,在此之后,不再有一个目的来支撑我们忍受旅途的无聊,其无聊更将
如何?然而,这正是我们或早或迟会悟到的人生真相。人生的终点是死,死总不该是人生
的目的。人生原本就是一趟没有目的的旅行。
鉴于人生本无目的,只是过程,有的哲人就教导我们重视过于目的。如果真能像孩子那
样沉浸在过程中,当然可免除无聊,可惜的是,我们已非孩子,觉醒了的目的意识不容易
回归混沌。看破目的阙如而执著过程,这好比看破红尘的人还俗,与过程早已隔了一道
鸿沟,至多只能做到貌合神离而已。
如此看来,无聊是人的宿命。无论我们期待一个目的,还是根本没有目的可期待,我们都
难逃此宿命。在没有目的时,我们仍有目的意识。在无可期待时,我们仍茫茫然若有所
待。我们有时会沉醉在过程中,但是不可能始终和过程打成一片。我们渴念过程背后的
目的,或者省悟过程背后绝无目的时,我们都会对过程产生疏远和隔膜之感。然而,我们
又被粘滞在过程中,我们的生命仅是一过程而已。我们心不在焉而又身不由己,这种心
境便是无聊。
但是一直都无聊那就不正常了。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些目标吧。
或是改变一些生活的习惯也挺好。比如说吧用左手吃饭。换个网络游戏。
还有就是旅游啊,出去走走,这样惊奇就会不经意间发生。
有句话说的好:生活的快乐大半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祝 你 早 日 摆脱 无聊
最送你一篇关于无聊的文章吧,是周国平先生写的,相当经典。
周国平论无聊
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无聊的前提是闲。当人类必须为生存苦斗的时候,想必也无聊不起来。要能闲得无聊,
首先必须仓凛实,衣食足,不愁吃穿。世上总有闲不住的阔人、忙人和勤人,另当别
论。
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席勒用剩余精力
解释美感的发生。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
外。
有了剩余精力,不释放出来是很难受的。闲着什么事不做,是极难的,一般人无此功夫。
所谓闲,是指没有非做不可的事,遂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口闲的可贵就
在于此。兴趣有雅俗宽窄之别,但大约人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麻将扑克是一种兴
趣,琴棋诗画是一种兴趣,拥被夜读是一种兴趣,坐在桌前,点一支烟,沉思遐想,也是一
种兴趣。闲了未必无聊,闲着没事干才会无聊。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
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
时间就是生命。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惟恐其停滞。我
们好歹要做点什么事来打发时间,一旦无所事事,时间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停住了。我们
面对这脱去事件外衣的赤裸裸的时间,发现它原来空无所有,心中隐约对生命的实质也
起了恐慌。无聊的可怕也许就在于此,所以要加以排遣。
但是,人生中有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无聊。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
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
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罢花一现,却是一种直
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人到世上,无非活一场罢了,本无目的可言。因此,在有了超出维持生存以上的精力以
后,这剩余精力投放的对象却付诸阙如。人必须自己设立超出生存以上的目的。活不成
问题了,就要活得有意思,为生命加一个意义。然而,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危险的问
题。若问为什么吃喝劳作,我们很明白,是为了活。活着又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追究下
去,没有谁不糊涂的。
对此大致有两类可能的答案。一类答案可以归结为:活着为了吃喝劳作一一为了一己
的、全家的或者人类的吃喝劳作,为了吃喝得更奢侈,劳作得更有效,如此等等。这类答
案虽然是多数人实际所奉行的,作为答案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等于说活着为了活着,
不成其为答案。
如果一切为了活着,活着就是一切,岂不和动物没有了区别?一旦死去,岂不一切都落了
空?这是生存本身不能作为意义源泉的两个重要理由。一事物的意义须从高于它的事物
那里求得,生命也是如此。另一类答案就试图为生命指出一个高于生命的意义源泉,它
应能克服人的生命的动物性和暂时性,因而必定是一种神性的不朽的东西。不管哲学家
们如何称呼这个东西,无非是神的别名罢了。其实,神只是一个记号,记录了我们追问终
极根据而不可得的迷惘。摆脱这个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把一切精神价值的落脚点引回到
地面上来, 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又陷入了我们试图逃避的同义反复:活着为了活着。
人要求有意义的活,意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上述命题应当这样展开:活着为
了寻求意义,而寻求意义又是为了觉得自己是在有意义地活着。即使我们所寻求的一切
高于生存的目标,到头来是虚幻的,寻求本身就使我们感到生存是有意义的,从而能够充
满信心地活下去。
人类迄今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如同美丽的云景,把人类生存的天空烘托得极其壮观。然
而,若要追究云景背后有什么,便只能堕入无底的虚空里了。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
的途中,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
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虽然人生有许多缺憾,生而为人仍然是世上最幸运的事。人生最大的缺憾便是终有一
死。生命太短暂了,太珍贵了,无论用它来做什么都有点可惜。总想做最有意义的事,足
以使人不虚此生、死而无恨的事,却没有一件事堪当此重责。但是,人活着总得做点什
么。于是,我们便做着种种微不足道的事。人生终究还是免不了无聊。
没有目的的旅行
没有比长途旅行更令人兴奋的了,也没有比长途旅行更容易使人感到无聊的了。人生,
就是一趟长途旅行,一趟长途旅行。谁不是怀着朦胧的期待和莫名的激动踏上旅程的?
然而,一般规律是,随着旅程的延续,兴奋递减,无聊递增。我们从记事起就已经身在这
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了。一开始,我们并不关心它开往何处。孩子们不需要为人生
安上一个目的,他们扒在车窗边,小脸蛋紧贴玻璃,窗外掠过的田野、树木、房屋、人畜
无不可观,无不使他们感到新奇。无聊与他们无缘。
不知从何时起,车窗外的景物不再那样令我们陶醉了。这是我们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切标
志,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开始需要一个目的,而且往往也就有了一个也许清晰但多半
模糊的目的。我们相信列车将把我们带往一个美妙的地方,那里的景物远比沿途优美。
我们在心里悄悄给那地方冠以美好的名称,名之为“幸福,,、“成功',、 “善,,、
“真理"等等。
不幸的是,一旦我们开始憧憬一个目的,无聊便接踵而至。既然生活在远处,近处的就不
是生活。既然目的最重要,过程就等而下之。我们的心飞向未来,只把身体留在现在,视
正在经历的一切为必不可免的过程,耐着性子忍受。
会有少数幸运儿因了自身的性惰,或外在的机缘,对旅途本身仍然怀着浓厚的兴趣。一
位诗人凭窗凝思,浮想联翩,笔下灵感如涌。一对妙龄男女隔座顾盼,两情款洽,眉间秋
波频送。他们都乐在其中,不觉得旅途无聊。愈是心中老悬着一个遥远目的地的旅客,
愈不耐旅途的漫长,容易百无聊赖。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
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样单纯的人,目的意识淡薄,沉浸在过程中,
过程和目的浑然不分,他们能够随遇而安,即事起兴,不易感到无聊。商人或者像商人一
样精明的人,有非常明确实际的目的,以此指导行动,规划过程,目的与过程丝丝相扣,他
们能够聚精会神,分秒必争,也不易感到无聊。怕就怕既失去了孩子的单纯,又不肯学商
人的精明,目的意识强烈却并无明确实际的目的,有所追求但所求不是太缭纱就是太模
糊。“我只是想要,但不知道究竟想要什么。"这种心境是滋生无聊的温床。心中弥漫
着一团空虚,无物可以填充。凡到手的一切都不是想要的,于是难免无聊了。
舍近逐远似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大约正是目的意识在其中作祟。一座围城,城里的人
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如果出不去进不来,就感到无聊。这是达不到目的的无聊。一
旦城里的人到了城外,城外的人到了城里,又觉得城外和城里不过尔尔。这是目的达到
后的无聊。于是,健忘的人折腾往回跑,陷入又一轮循环。等到城里城外都厌倦,是进是
出都无所谓,更大的元聊就来临了。这是没有了目的的无聊。
超出生存以上的目的,大抵是想像力的产物。想像力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落脚点,目的
便是这落脚点。我们乘着想像力飞往远方,疏远了当下的现实。一旦想像中的目的实
现,我们又会觉得它远不如想像。最后,我们倦于追求一个目的了,但并不因此就心满意
足地降落到地面上来。我们乘着疲惫的想像力,心灰意懒地盘旋在这块我们业已厌倦的
大地上空,茫然四顾,无处栖身。
让我们回到那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来。假定我们各自怀着一个目的,相信列车终将
把我们带到心向往之的某地,为此我们忍受着旅途的无聊,这时列车的广播突然响了,通
知我们列车并非开往某地,非但不是开往某地,而且不开往任何地方,它根本就没有一个
目的地。试想一下,在此之后,不再有一个目的来支撑我们忍受旅途的无聊,其无聊更将
如何?然而,这正是我们或早或迟会悟到的人生真相。人生的终点是死,死总不该是人生
的目的。人生原本就是一趟没有目的的旅行。
鉴于人生本无目的,只是过程,有的哲人就教导我们重视过于目的。如果真能像孩子那
样沉浸在过程中,当然可免除无聊,可惜的是,我们已非孩子,觉醒了的目的意识不容易
回归混沌。看破目的阙如而执著过程,这好比看破红尘的人还俗,与过程早已隔了一道
鸿沟,至多只能做到貌合神离而已。
如此看来,无聊是人的宿命。无论我们期待一个目的,还是根本没有目的可期待,我们都
难逃此宿命。在没有目的时,我们仍有目的意识。在无可期待时,我们仍茫茫然若有所
待。我们有时会沉醉在过程中,但是不可能始终和过程打成一片。我们渴念过程背后的
目的,或者省悟过程背后绝无目的时,我们都会对过程产生疏远和隔膜之感。然而,我们
又被粘滞在过程中,我们的生命仅是一过程而已。我们心不在焉而又身不由己,这种心
境便是无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