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求关于四书集注(朱熹)和孝经注疏的读书报告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7 20:22
  • 提问者网友:凉末
  • 2021-03-27 05:17
求关于四书集注(朱熹)和孝经注疏的读书报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3-27 06:15
★ 朱熹生平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汉族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它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又是科举考试中士子答卷的主要立论根据。其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五经”。
★ 《四书集注》与其教育思想
朱熹一生编撰了多种教材。其中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其中《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编成,《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朱熹知漳州时,于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四书》之名,从此确立。《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四书集注》所反映的理学教育思想,分散在《四书》各章节的注文中。其要点大体上有如下几点。
第一,“学以明伦”的教育宗旨。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阐发了理学的教育宗旨:“学以明伦”。《孟子集注》《滕文公·滕文公问国章》注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同书《离娄》篇注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称:“明,则有以识其理也”,“察,则有以尽其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之异。”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明人伦”。这是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根本观点。  
第二,培养“材全德备”,“中正和乐”的“成人”。
朱熹根据《论语》论述了“成人”的标准和培养问题。《论语集注》中《宪问》篇注云:“成人,犹言全人。”“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尽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就是通过穷理,养心、力行,泛应等自我修养,再加上礼乐的节制和规范,内外交养,达到‘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就可以成为‘材全德备”、“中正和乐”的“成人”。
培养‘成人’是朱熹理学教育的现实目标,但“成人”还不是最高理想目标,“非其至者”,最高理想目标则是圣人,“若论其至,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
第三,追求“孔颜乐处”、“圣贤气象”的精神境界。
“孔颜乐处”和“圣贤气象”是理学家极力推崇和大肆渲染的精神追求。朱熹继周敦颐、二程之后,也着力提倡。《论语·述而》孔子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谓孔子之乐。《论语·雍也》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谓颜子之乐。周敦颐首次将两者揉和为一,提出“孔颜乐处”的命题,并常令二程思索“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朱熹在《论语集注》注释这两章时,引周、程之意,提出:“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鼓励学者“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以至于欲罢不能而竭其才,则庶乎有以得之矣。”就是要追求一种自我超越和规范顺应,而能安贫乐道,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
“圣贤气象”也是理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气象”,是指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所构成的综合性的人格形象。朱熹所谓“容貌词气,乃德之符也。” 朱熹等理学家所宣示的“圣贤气象”,就是将他们所推崇的圣贤的人格形象展示出来,做为人们仰慕和仿效的典型榜样。
“孔颜乐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圣贤气象”则是一种外在的人格形象的表彰。内外交养则构成理学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道路。
第四,强调“存天理,遏人欲”的自我修养功夫。
理学家们对自修,即内心修养予以高度的重视。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强调“己独知”、“不自欺”,就是“慎独”的功夫。以杜绝“阴为不善,而阳欲揜之”,“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但不能实用其力”。一个人“欲揜其恶而卒不可 ,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为害极大。不可不慎,不可不“重以为戒。”
理学家所谓“为善去恶’,就是“存天理,遏人欲”。《论语集注》中《颜渊》篇注云:“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中庸章句》第一章注云:“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已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日日克己,事事戒惧,私欲净尽,天理自然流行了。然而这只是从消极方面而言。其积极方面,还在于穷理、尽心,达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吾心之所知无不尽”。这就是正心,“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正心就能率性,率性就能循天理,天理存则人欲绝。这样,通过省察克治和穷理尽心两面夹攻,达到“存天欲,遏人欲”的目的。这就是朱熹等理学家反复强调的自我修养。
第五,阐发“下学止达”的为学之道。
“下学上达”出于《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其为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进一步强调了下学在先,上达在后,其间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健在反己自修,在内求,否则也不能上达。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也进一步论述了“下学上达”问题,强调“求其放心”,做到“志气清明,义理昭著”,才能“上达”天理。《孟子集注》中《尽心》篇注引尹氏曰:“规矩,法度可告者也。巧,则在其人,虽大匠末如之何也已。盖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由言传升华为心悟,才能“下学而上达。”
下学人事,包括遍读经书,经过反己自修,求其放心,循序渐进地达到“志气清明,义理昭著”,或者由言传到心悟,即可上达天理,“天独知之”的神秘境界。这就是程朱理学所宣扬的为学之道。
第六,主张“教有成法”。
朱熹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朱熹十分重视“启发诱导”,《论语集注》中《述而》篇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又引程颐之说:“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意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这一注释被认为是对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准确的解释。《孟子集注》中《尽心》篇注中提出,要采取“匪难匪易”的方法,善于引导学生经过努力而有所前进,但不可降低要求,迁就学生,要做到“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不卑不高,若语若默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利于自得深造。这正是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四书集注》明确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孟子集注》中《尽心》篇注云:“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章末注云:“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论语集注》中《先进》篇提到孔门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著名弟子十人。”朱熹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后世学人多将“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教育原则,实践这一原则者始于孔孟,而概括出这一原则者始于朱熹的《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朱熹在注释《沦语》中《宪问》篇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时就提出了“此但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孟子集注》中《尽心》篇注云:“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指出学习和修养都是像流水盈科而后进那样,“学以渐而至”。
朱熹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引申出学者应锲而不舍,努力奋进的含义。《论语集注》中《子罕》篇注云:“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并由此提出“鲁能深造”的论点,《论语集注》中《先进》篇注云:“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学而》篇注云:“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在《先进》篇注云:“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卒传其道,乃质鲁之人尔。故学以诚实为贵。尹氏曰:曾子之才鲁,故其学也确,所以能深造乎道也。”朱熹不赞成才高意广、骛于虚远的学习态度和作风,鼓励才质鲁钝、诚笃确实之人,这和他主张“积渐”,不求“顿悟”的一贯学风是一致的。
★ 朱熹名言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朋友,以义合者。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如果您觉得好,请采纳。
如果您希望得到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回答,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3-27 06:53
偏爱锨勒四面体易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