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电的甲骨文怎么写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06:40
  • 提问者网友:我的未来我做主
  • 2021-01-03 19:53
电的甲骨文怎么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1-03 20:19
问题一:甲骨文的电字怎么写 5分如图,金文里的“电”,比较接近甲骨文。甲骨文中无此字。问题二:雷电风雨的甲骨文怎么写。 雷
电字找不到,只有下面这些

雨问题三:电字的甲骨文写法,字体的参考资料 我刚研究出来吴征:字,钰之,江苏宿迁人,现任:江苏省甲骨文诗词书法研究会会长、理事长,查看甲骨文图片,请在百度里搜索:吴征甲骨文 即可。问题四:电属于造字法的哪种 “电”是“电”和“神”的本字。申,甲骨文像神秘而令人惊恐的劈雳、朝各个方向开裂的闪电。当“申”的“闪电”含义消失后,金文在“申”的字形基础上再加“雨”另造“电”代替,强调“电”的与雨天相伴的霹雳天象特征。造字本义:下雨时天幕上出现的锋利多齿的闪光。篆文误将金文的劈雳写成,霹雳的形象消失。隶书将篆文的“申”写成“电”。俗体楷书省去正体楷书的“雨”,又回到“电”的字形。
所以电的本身是象形问题五:古人是怎么创造电字的 “申”是“电”的本字。申,甲骨文像神秘而令人惊恐的劈雳、朝各个方向开裂的闪电。
当“申”的“闪电”含义消失后,金文在“申”的字形基础上再加“雨”另造“电”代替,强调“电”的与雨天相伴的霹雳天象特征。
篆文误将金文的劈雳写成,霹雳的形象消失。
隶书将篆文的“申”写成“电”。
俗体楷书省去正体楷书的“雨”,又回到类似“申”的字形。问题六:风,天,地,鱼,电字的从甲骨文到行书的演变过程谁知道啊? 光从过程上说是这样的:殷商甲骨文——周金文(钟鼎文)——六国异文——秦小篆——汉隶书——汉章草——汉今草——汉行书——汉楷书希望对你有帮助。问题七:“电”在古代的意思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及“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
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写道:“云雨至则雷电击”,明确地提出云与雷电之间的关系。在其后的古代典籍中,关于雷电及其灾害的记述十分丰富,其中尤以明代张居正(1525~1582)关于球形闪电的记载最为精彩,他在细致入微的观察的基础上,详细地记述了闪电火球大小、形状、颜色、出现的时间等,留下了可靠而宝贵的文字资料。
在细致观察的同时,人们也在探讨雷电的成因。《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即雷电是阴阳两气对立的产物。王充也持类似看法。明代刘基(1311~1375)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可见,当时己有人认识到雷电是同一自然现象的不同表现。
尖端放电也是一种常见的电现象。古代兵器多为长矛、剑、戟,而矛、戟锋刃尖利,常常可导致尖端放电发生,因这一现象多有记述。如《汉书·西域记》中就有“元始中(公元3年)……矛端生火”,晋代《搜神记》中也有相同记述:“戟锋皆有火光,遥望如悬烛”。避雷针是尖端放电的具体应用,我国古代地采用各种措施防雷。古塔的尖顶多涂金属膜或鎏金,高大建筑物的瓦饰制成动物形状且冲天装设,都起到了避雷作用。如武当山主峰峰顶矗立着一座金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虽高耸于峰巅却从没有受过雷击。金殿是一座全铜建筑,顶部设计十分精巧。除脊饰之外,曲率均不太大,这样的脊饰就起到了避雷针作用。每当雷雨时节,云层与金殿之间存在巨大电势差,通过脊饰放电产生电弧,电弧使空气急剧膨胀,电弧变形如硕大火球。其时雷声惊天动地,闪电激绕如金蛇狂舞,硕大火球在金殿顶部激跃翻滚,蔚为壮观。雷雨过后,金殿经过水与火的洗炼,变得更为金光灿灿。如此巧妙的避雷措施,令人叹为观止。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即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全属被融化。而窗户为木制,仍保持原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类似现象叙述更为详尽:“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共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刚),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其实,只因漆器、刀室是绝缘体,宝刀、银扣是导体,才有这一现象发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其常用材料早期多为琥珀及玳瑁。早在西汉,《春秋纬》中就载有“瑇瑁(玳瑁)吸衤若(细小物体)”。《论衡》中也有“顿牟掇芥”,这里的顿牟也是指玳瑁。三国时的虞翻,少年时曾听说“虎魄不取腐芥”。腐芥因含水分,已成为导体,所以不被带电琥珀吸引。琥珀价格昂贵,常有人鱼目混珠。南朝陶弘景则知道“惟以手心摩热拾芥为真”,以此作为识别真假琥珀的标准。南北朝时的雷敩在《炮炙论》中有“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热,吸得芥子者真也”。他一改别人以手摩擦为用布摩擦,静电吸引力大大增加。西晋张华(232~300)记述了梳子与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及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唐代段成式描述了黑暗中摩擦黑猫皮起电:“猫黑者,暗中逆循其毛,即......余下全文>>问题八:考生甲骨文写作? 专家:可能是天才 也可能乱画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专家何山青说,如果真有学生用古文字写出了800字的文章,他觉得是了不起的天才,我只见过古人用甲骨文写的文言文,最多400字;一般来说,用古文字写800字的文章,至少都需要一个月时间。” 何山青说,当然也有可能是考生根本不懂古文字,乱画的,但看起来很像是古文字。但他也认为,如果该考生用古文字真能写出顺畅的文章,一些高校倒是可以破格录取,让考生在喜欢的领域继续发展。 (新加坡)新明日报问题九:电,这个字古代有吗?什么时代开始有的? 目前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电这个字,但金文中有,如图:
上面是雨,下面是闪电的形状。
而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具体在那个青铜器上发现了电字不太好找,但可以确定是商周时期。
不过也要考虑到很多话里面的音节是没有对应的字的情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