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点语言我一朋友说的c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句怎么说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1 00:29
- 提问者网友:椧運幽默
- 2021-01-20 01:42
精点语言我一朋友说的c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句怎么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1-20 01:50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1-20 02:37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个标题是一句民谚。其它方言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我不清楚,至少它流行于北京、天津这片。这句话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人生智慧:我们看到那些痛哭流涕的人,就一定要去同情吗?答案当然是个“不”字。
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他面对的肯定就是“可怜之人”——主动诉说自己痛苦的人。当然,这些人并非都有可恨之处。但以笔者片面的经验所见,咨客咨询的动机本身就常常包含着几种人格问题,也即“可恨之处”。
一类就是过度自恋。高度关注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这样就放大了内心的痛苦体验。他们拿到咨询师面前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换成别人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另外,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如“希望周围的人都喜欢我”、“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希望大家都真诚待我,对我讲实话”,表面看起来满正常,其实都是过度自恋的表现。这些目标谁也不可能实现,于是就陷入痛苦之中。凡因过度自恋而产生的痛苦,都属于自寻烦恼。
过度自恋型的咨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根本不在意咨询师的看法,只是想让咨询师认同他自己的判断。动辄与咨询师争辩,令你头疼不已。对于这种咨客,咨询师能有什么办法呢?除非你认同他的小题大作。
其次就是喜欢推卸责任。这类咨客认为,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他人和社会。别人排挤自己,大家合伙陷害自己,领导埋没自己,等等。他们把心理咨询当成信访处,自己的内心痛苦往往只是个引子,通过它要给你唠叨许多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实际上他根本不是想解决心理问题,而得想得到一个认同:我无辜,我占理。既然他认为自己遭到这么多“不公平待遇”,心理咨询师又能作什么呢?
再次就是过度依赖型。他们把咨询师当成依赖的对象。不光长期咨询,甚至不分时间、场合骚扰咨询师。有个咨客半夜打电话给熟悉的咨询师,要她来解决自己和爱人吵架的问题。连起码的作人礼貌都没有,这种可恨之人难道一定要同情他?
有趣的是,遇到这种咨客,开始咨询师往往觉得是个收获:你看,他按时来,经常来,多好的消费者啊。天长日久后你会发现,他会象块膏药一样甩不脱。
笔者这些年遇到过不少心理咨询的过客。什么叫过客呢?就是主观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去心理门诊一两次后,认为自己完全没问题,或者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以后再也不登门。心理咨询业师遇到这类过客,可能会沮丧不已:唉,我又失去了一个顾客。但就其本人来说,极有可能是完全正确选择。(有几个还是笔者推荐去的。推荐的对象还不是江湖诊所,而是吃国家财政的心理卫生中心。他们去了一次后就回来质问我,那地方是不是要骗我钱啊!搞得我灰头土脸。)事实上,笔者见过的这些例子中,没有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后来变得更严重。
这并不是说,来心理门诊的人都有“可恨之处”。确实有些咨客,如强迫症患者,有很清晰的症状表现。但由于心理咨询现在的收费模式(按时计费,而不是按件计费,按问题计费,必须要拖长咨客的咨询时间),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性格上,甚至道德上就有缺陷的人,一些喜欢无病呻吟的人汇集到这里。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不仅没有正面作用,甚至是帮倒忙。比如一位“小鸟依人型”的女士,家人和同事都不愿意惯着她,搞得自己很痛苦。如果这样下去,她很有可能明白要自立自强。但她在心理咨询业这里找到了依赖对象。这时候,心理咨询是能解决她的问题,还是恶化她的问题呢?
这个标题是一句民谚。其它方言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我不清楚,至少它流行于北京、天津这片。这句话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人生智慧:我们看到那些痛哭流涕的人,就一定要去同情吗?答案当然是个“不”字。
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他面对的肯定就是“可怜之人”——主动诉说自己痛苦的人。当然,这些人并非都有可恨之处。但以笔者片面的经验所见,咨客咨询的动机本身就常常包含着几种人格问题,也即“可恨之处”。
一类就是过度自恋。高度关注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这样就放大了内心的痛苦体验。他们拿到咨询师面前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换成别人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另外,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如“希望周围的人都喜欢我”、“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希望大家都真诚待我,对我讲实话”,表面看起来满正常,其实都是过度自恋的表现。这些目标谁也不可能实现,于是就陷入痛苦之中。凡因过度自恋而产生的痛苦,都属于自寻烦恼。
过度自恋型的咨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根本不在意咨询师的看法,只是想让咨询师认同他自己的判断。动辄与咨询师争辩,令你头疼不已。对于这种咨客,咨询师能有什么办法呢?除非你认同他的小题大作。
其次就是喜欢推卸责任。这类咨客认为,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他人和社会。别人排挤自己,大家合伙陷害自己,领导埋没自己,等等。他们把心理咨询当成信访处,自己的内心痛苦往往只是个引子,通过它要给你唠叨许多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实际上他根本不是想解决心理问题,而得想得到一个认同:我无辜,我占理。既然他认为自己遭到这么多“不公平待遇”,心理咨询师又能作什么呢?
再次就是过度依赖型。他们把咨询师当成依赖的对象。不光长期咨询,甚至不分时间、场合骚扰咨询师。有个咨客半夜打电话给熟悉的咨询师,要她来解决自己和爱人吵架的问题。连起码的作人礼貌都没有,这种可恨之人难道一定要同情他?
有趣的是,遇到这种咨客,开始咨询师往往觉得是个收获:你看,他按时来,经常来,多好的消费者啊。天长日久后你会发现,他会象块膏药一样甩不脱。
笔者这些年遇到过不少心理咨询的过客。什么叫过客呢?就是主观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去心理门诊一两次后,认为自己完全没问题,或者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以后再也不登门。心理咨询业师遇到这类过客,可能会沮丧不已:唉,我又失去了一个顾客。但就其本人来说,极有可能是完全正确选择。(有几个还是笔者推荐去的。推荐的对象还不是江湖诊所,而是吃国家财政的心理卫生中心。他们去了一次后就回来质问我,那地方是不是要骗我钱啊!搞得我灰头土脸。)事实上,笔者见过的这些例子中,没有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后来变得更严重。
这并不是说,来心理门诊的人都有“可恨之处”。确实有些咨客,如强迫症患者,有很清晰的症状表现。但由于心理咨询现在的收费模式(按时计费,而不是按件计费,按问题计费,必须要拖长咨客的咨询时间),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性格上,甚至道德上就有缺陷的人,一些喜欢无病呻吟的人汇集到这里。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不仅没有正面作用,甚至是帮倒忙。比如一位“小鸟依人型”的女士,家人和同事都不愿意惯着她,搞得自己很痛苦。如果这样下去,她很有可能明白要自立自强。但她在心理咨询业这里找到了依赖对象。这时候,心理咨询是能解决她的问题,还是恶化她的问题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