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古人是如何说话?
- 提问者网友:低吟詩仙的傷
- 2021-03-22 22:10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逃夭
- 2021-03-22 22:25
但是江南一带的吴音是保留了很多古汉语发音的
举个例子吧
一般性的话,唐诗都是押韵的
但用普通话(北京话的发展)来读,有些似乎是不押韵的
但是你用南方话,尤其是吴音,即江浙一带的方言来读,基本都是押韵的
最正宗的古汉语...可想而知= =基本失传,只是有些保留在各地方言中
总的来说,南方话是比北方话更贴近古汉语的
有兴趣可以涉猎日语的一些发音
因为,现代日语的形成很多来自唐代的汉语的音和形,一些日语中,你可以发现有点吴音的味道
- 1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3-23 04:01
- 2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3-23 02:57
- 3楼网友:平生事
- 2021-03-23 01:20
- 4楼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3-22 23:55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直对棉花在大面积种植前,中国人是如何在冬季御寒的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没有人给过明确的答复。看了台湾师范大学的一篇研究论文后,颇有受启发的地方——古代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不变的气候,气候对穿着必然会有影响。
虽然不曾解决全部疑问,至少知道了在某些朝代,寒冷似乎并不是个问题。尤其养蚕缫丝发源在北方,说明大概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殷商时,北方的气候是相当湿润温暖的。(瑞典博物馆所藏的铜器上銹有残存的纺织物,经鉴定为丝帛织品,且织法甚精,可见殷商时代的丝织业已有相当高度的水准,蚕丝量必定不少,而蚕丝宜於暖湿气後环境中生长,故黄河流域气候应较今日为暖;甲骨卜辞中多桑,丝,帛,巾等字,可见蚕在一般因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分布於黄河流域之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境内.从降雨记录,动物,植物,纺织,蚕丝,各方面的论证,之殷商时代的气候与今日长江流域及南域相当,由此推证当时年平均温要比现在高出2℃,一月平均温比现在一月平均温要高出3-5℃之多.)因此衣着方面困难不大。
至秦汉时,对广大的劳动者来说,不可能穿丝绸或精致的裘袍,只能穿葛,粗麻和乱毛织的粗布短衣,战国时称这种衣服为褐.先秦的衣服也有也有单夹之分.单衣叫禅,夹衣叫袷或复,夹衣有裏子,有的还可加絮.不过,这絮并不是今天的棉絮,而是旧丝絮,绵絮。但西域的少数民族可以有棉御寒,也可使用羊皮袄。
至两宋时期,棉花开始分2路向中国传入。南来一路从海上由海南岛首先传到广东,福建,然後进入华中棉区;西来一路,首先传入甘肃,然後进入华北棉区.但到南宋末为止,棉花还未传到长江以北。这大概与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之中有关系吧。到元明,经忽必烈朱元璋等皇帝的大力推广,植棉遍及全国,纺织技术也大有提高。虽气候再如何变化,御寒应已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