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洛阳桥的建设运用了什么生物学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7 16:39
  • 提问者网友:川水往事
  • 2021-01-06 20:21
洛阳桥的建设运用了什么生物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1-06 21:09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河南洛阳桥
洛阳桥(5张) 指洛阳市天津桥。 唐 李益 《上洛桥》诗:“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韦丹 未第时, 洛阳桥 见渔者得一鼋甚大, 丹 异之,买投於河。” 明 张昱 《感事》诗:“ 洛阳桥 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处。距泉州市区10公里。明代诗人凌登名称赞"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而今虽时历千载,而那种镇波涛、锁蛟螭、跨江接海、势若飞虹的雄姿,依然不减当年。这座梁式右石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全桥长约千米,宽约五米。有桥墩40座,桥栏500个。建在江海汇合处,采用著名的"筏型基础"与"种蛎固基法"。所谓"筏型基础",就是先抛置大量石块形成石提,作为基础,然后在堤上造筏型桥墩,以分水势。桥墩至今犹存。远远望去,就像一排排小船乘风破浪并肩托起大桥。
为了巩固桥堤,又在桥下大量种植附着力强、繁殖迅速的牡蛎,创造了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建筑的先例。洛阳桥也因此成了人国桥梁建筑史上一枝奇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桥南有忠惠祠,为纪念蔡襄而建。
现桥头还立有蔡襄的石雕巨像。蔡襄是泉州知府,主持建造了洛阳桥,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他不是著名书法家。忠惠祠内的他撰文并书写的《万安桥记》,因文章、书法、刻工精美,世称"三绝"。桥北有"昭惠祠"、"真身庵",分别奉祀海神和造桥有功的义波和尚。

洛阳桥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兴建,工程十分艰难。造桥基时,先沿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的石块,在江底形成了一道矮石堤,然后再于上面建造桥墩,并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牡蛎,使得桥基和桥墩石之间胶结牢固,这种方法称为“种蛎固基法”,堪称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

洛阳桥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要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1056年,由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洛阳桥南头“蔡襄祠”内有桥上石碑、石塔和石将军。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规模宏伟,工艺卓越。

史上洛阳桥有二次规模较大的重修,一是明宣德中公元1427年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二是1932年蔡延锴重修增高,铺设钢筋水泥路面。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31座。石亭二,一为中亭;一为“泉南佛国”亭。明清重修碑记12座,崖刻“万安桥”三字和几座石像石塔。桥南有“蔡襄祠”,为纪念蔡襄造桥功绩而建。祠内有一文两方石碑,是蔡襄撰文书写的,文简义精,书法遒丽,工刻细致,世称三绝。该文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至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桥北有昭惠祠,奉祀护桥海神,有真身庙,供奉义波和尚为造桥尽瘁,桥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现在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于1993年春动工,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值得一看。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它成了我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洛阳桥在今泉州市与惠安县的交界处洛阳江。古代,这里是福建与广东北上的陆路交通要道,现在仍然是福州、泉州、厦门往来的必经之地。江面水阔流急,没有建桥以前,过路人必须乘坐渡船过江。这里的大浪滔天,过往渡船沉溺的事故经常发生。古人为表达他们能万无一失地安全过渡的祈愿,特意取名“万安渡”,后来桥建成了就称“万安桥”。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间,有个叫李宠的泉州人。为了群众过桥方便,在江中筑造几个石墩,架上木板。作为浮桥,但遇到水急潮涌,浮桥常被冲走,不能解决问题。人们接受教训,几年以后泉州人王实进一步倡建,把浮桥改造为固定的石桥。北宋皇祜五年,蔡襄莅临泉州府,为排除人民渡江困难,发展交通事业,他决心建造大桥。然而要在这“洛阳江深无底”、急流浪大的地方建造大桥,比登天还难。但一心为民的蔡襄迎难而上,他到泉州莅任伊始,就亲自到万安渡勘查地形。观察水势,探访民意,请教民师巧匠,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地形水势, 选择在万安渡为建桥地点。同年四月,蔡襄母舅卢锡,郡人王实等一道来协助建桥。并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捐工捐资。在蔡襄的主持下,集思广益,就地取材,开采沿江山上巨石。凿成长l0米左右,宽70厘米。重约10多吨的巨石板,然后用巧妙 的 办法:即利用涨潮浮舟功能,立石为梁。桥墩全部利用巨大条石错垒砌而成。桥墩两端均作尖形来分水,墩面两层石条向左右挑出。增强桥面承受力。桥面全用石条板铺就。经过六年零八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在嘉佑(1059)十二 月 ,完成了这一宏伟的工程,太守蔡襄亲自主持竣工仪式并书写万安渡石桥.在主持建桥过程中,蔡襄受尽艰辛,顶住了丧子亡妻的痛苦,克服了种种困难,建成了这座49孔,长3600尺.宽15尺的“画海长虹”,天堑变坦途,沟通了福建的海上交通,南按漳广,北通江浙,陆路运输畅通无阻,大大促进了福建泉州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使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1-06 22:18
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