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姓氏的起源?

答案:3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5 06:23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5-04 05:37
姓氏的起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05-04 06:35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 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 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 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 或者死后按照功绩, 追加的称号而来的,所以贵族有姓, 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 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 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 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 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 复姓30个, 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 据说有4000 到6000个, 但是实际应用的, 只有1000个左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尢
  • 2021-05-04 09:00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以居住地为姓

  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以官职为氏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技艺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其他由来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以谥号为氏。

  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姓的来历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十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十二、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十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十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十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十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十九、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二十、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二十一、以谥号为氏。

  二十二、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 2楼网友:痴妹与他
  • 2021-05-04 07:44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太昊氏,后照后代。据《姓氏考略》所载,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孙子后照的后代,以后为姓。明清两代之后,河北、开封多出此姓。此为後氏起源。②出自共工氏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句龙,黄帝时担任后土(古代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灶神”,其后代以官名为姓,称后氏。《姓纂》:“后土之后。”《路史》及《潜夫论》:“春秋时鲁、楚公族有后氏。”③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西周时鲁孝公之子公子巩封邑郈,谥号郈惠伯。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为郈姓,后省去邑旁为后氏。③出自太史氏。齐国太史敫,其女为齐襄公皇后,襄公赐为后姓。以上三种为后氏起源。
  始祖:公子巩。
迁徙:
  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汉唐时期在黄淮地区扩展,以东海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山东、安徽等地有后氏踪迹。目前后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以下为后姓比较有名的人物:
后苍,西汉经学家、图书馆官员。一作后仓,字近君。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治《诗》、《礼》、武帝时为博士官,从事于夏侯始昌门下,官至少府。汉高祖九年(前198),在未央宫建“曲台”,将先秦旧书移于宫内,他在“曲台”校书数年,与刘向、扬雄等博学之士,商讨古今,雠校古书,并掌管三阁所藏图书。因在“曲台”校书,著《曲台记》(一名《后氏曲台记》)。对《礼》有深刻研究,所说论记数万言。教授弟子甚众,其著名者,《诗》学弟子有翼奉、萧望之、匡衡等。后匡衡又教授师丹、伏理、满君,故《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礼》学弟子有戴德、戴圣、庆普等。
  后敏,明臣。均宝子。永乐二年(1404)进士,授行人。迁工部员外郎,升陕西布政司参议。后遭诬陷,被征仓卒,死于途。
  后祺,清书法家。字咸吉。喜吟咏,工染翰。书法高出一时,擘窠大字尤妙。其弟后礼,号铁峰,以兰竹著名,笔力健劲.画竹幅愈大愈妙,观者如在竹林。
  其他后姓名人有春秋孔子弟子后处;唐大臣后胤;明大臣后能;清画家后礼等。近当代后姓名人有图书馆学家后允泰,考古学家后德俊、后晓荣,作家后希铠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