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学之道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14:31
- 提问者网友:wodetian
- 2021-02-13 15:44
如何理解大学之道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尢
- 2021-02-13 16:45
问题一:如何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问题二:何为大学,大学之道在于什么? 大学,即为人传道解惑也 是培养人各种能力和提高身心修养的问题三:如何理解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是为朱熹《大学章句》。后世一般认为“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大学”为据郑玄注为“博学”,即广泛地多多地学习之意。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论著,是一篇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而且洋溢着古代儒家学者治学修身的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具有教育哲学的价值。
(一)教育目的论:教育论与政治论的统一
强调教育与政治的统一,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大学》的基本精神。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的培养和完善过程,是一个社会政治伦理从内化到外化的人的社会化过程,而社会的政治又是一个教育和改造所有人的过程,教化的过程。
在“三纲领”来看,教育的最高目的即是政治的目的,是完成政治的目的,为政治服务。“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亲民”,即使人自新;就是要“止于至善”,树立最美善的道德境界。就是天下所有的人,每一个人的教育和培养:“明明德”。一旦每个人“明”了其“明德”,则是理想社会自然实现之时,不再需要其他过程来完成。“三纲领”的宗旨即是道德修养与政治施为合谐统一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也是儒家“修己治人”之道的概括,是儒家内圣外王人生哲学的具体化。
(二)教育的实质论: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教育的精神贯串在《大学》教育纲领的始终。在《大学》的体系里,道德对人的生活及价值具有本源的意义。《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因此,伦理道德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的过程论:修己治人
《大学》所提山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教育程序,充分体现了儒家学术讲论的根本宗旨:修己治人之道。这正是儒家学者批判佛老的核心武器。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修己与治人也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可以说是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相统一的精神在具体的人的培养过程中的体现。修己是教育自己,治人是教育他人。修己治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修己是本,治人是末,治人是修己过程的自然外化,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而对于所治之人来说,又是一个修己的过程。这就是修己治人之道的核心。
(四)教育的理念:主体价值的自我教育观
《大学》所阐述的教育范畴,基本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三大纲领的起点是明德,这个明德是从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推衍出来的。朱熹解释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其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由此看来,明德即是人天生即具的完美本性。这种明德......余下全文>>问题四: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文) 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大学”就是大学问,古时候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帮的学问;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止”就是停住。“止于”就是“当某某目标达到的时候停住”,引申为“以……为奋斗目标”,“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问题五:最近看《大学》里面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不甚理解?求指点~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问题六:如何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文)
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大学”就是大学问,古时候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帮的学问;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止”就是停住。“止于”就是“当某某目标达到的时候停住”,引申为“以……为奋斗目标”,“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问题七: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大学之道的理解 没什么事是百度解决不了的问题八:大学之道在明明的德是什么意思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
“大学”就是相对于小学而言,古人15岁一般上大学。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这段话博大精深,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你就真的“近道咦”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论著,是一篇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而且洋溢着古代儒家学者治学修身的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具有教育哲学的价值。
(一)教育目的论:教育论与政治论的统一
强调教育与政治的统一,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大学》的基本精神。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的培养和完善过程,是一个社会政治伦理从内化到外化的人的社会化过程,而社会的政治又是一个教育和改造所有人的过程,教化的过程。
在“三纲领”来看,教育的最高目的即是政治的目的,是完成政治的目的,为政治服务。“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亲民”,即使人自新;就是要“止于至善”,树立最美善的道德境界。就是天下所有的人,每一个人的教育和培养:“明明德”。一旦每个人“明”了其“明德”,则是理想社会自然实现之时,不再需要其他过程来完成。“三纲领”的宗旨即是道德修养与政治施为合谐统一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也是儒家“修己治人”之道的概括,是儒家内圣外王人生哲学的具体化。
(二)教育的实质论: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教育的精神贯串在《大学》教育纲领的始终。在《大学》的体系里,道德对人的生活及价值具有本源的意义。《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因此,伦理道德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的过程论:修己治人
《大学》所提山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教育程序,充分体现了儒家学术讲论的根本宗旨:修己治人之道。这正是儒家学者批判佛老的核心武器。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修己与治人也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可以说是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相统一的精神在具体的人的培养过程中的体现。修己是教育自己,治人是教育他人。修己治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修己是本,治人是末,治人是修己过程的自然外化,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而对于所治之人来说,又是一个修己的过程。这就是修己治人之道的核心。
(四)教育的理念:主体价值的自我教育观
《大学》所阐述的教育范畴,基本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三大纲领的起点是明德,这个明德是从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推衍出来的。朱熹解释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其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由此看来,明德即是人天生即具的完美本性。这种明德......余下全文>>问题四: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文) 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大学”就是大学问,古时候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帮的学问;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止”就是停住。“止于”就是“当某某目标达到的时候停住”,引申为“以……为奋斗目标”,“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问题五:最近看《大学》里面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不甚理解?求指点~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问题六:如何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文)
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大学”就是大学问,古时候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帮的学问;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止”就是停住。“止于”就是“当某某目标达到的时候停住”,引申为“以……为奋斗目标”,“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问题七: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大学之道的理解 没什么事是百度解决不了的问题八:大学之道在明明的德是什么意思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
“大学”就是相对于小学而言,古人15岁一般上大学。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这段话博大精深,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你就真的“近道咦”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