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0 11:30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11-09 20:32
未成曲调先有情(打一成语)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慢性怪人
  • 2021-11-09 20:57
谜底:动人心弦追问你确定嘛?追答我也不确定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11-09 21:14
出自琶行 %D%A《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是形容形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技艺十分娴熟、高超:叮咚几声,曲调未成,情韵已出%D%A【原文】 %D%A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D%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D%A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D%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D%A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D%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D%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D%A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D%A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D%A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D%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D%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D%A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D%A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D%A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D%A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D%A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D%A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D%A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D%A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D%A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A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D%A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D%A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D%A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D%A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D%A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D%A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D%A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D%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A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A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D%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A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D%A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D%A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D%A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D%A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D%A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D%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A【评析】 %D%A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D%A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D%A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D%A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D%A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D%A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 %D%A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D%A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 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研究资料方面,新,旧《唐书》有白居易的本传,陈振孙,汪立名均撰有年谱.近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长庆集伪文》,对白居易的诗文多所考订.今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所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关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