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被封为荆国公?
答案:5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3 07:16
- 提问者网友:書生途
- 2021-02-22 17:30
王安石为什么被封为荆国公?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罪歌
- 2021-02-22 18:10
王安石是江西人,江西春秋时代是属于楚国。楚在秦朝统一天下以后就叫荆。因为秦始皇的老爸叫子楚。为了避讳,楚在秦以后也叫荆了。古代封官爵多是跟他的出生地有关,封他荆国公也很合适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2-22 21:42
他是宰相吗
- 2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2-22 21:04
我最鄙视那种随随便便从网上复制来敷衍别人的人
垃圾
王安石当官真的是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没有什么特别的际遇
刚开始是地方官 后来是京官
做了几年的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我记得范仲淹也做过)
后来升到了宰相位置上
后来因为变法得罪保守派被排挤 罢相
后来又做了几年
又被罢了
恰巧儿子又挂掉了
然后王安石就郁郁而终
至于封号
其实没有什么用处
垃圾
王安石当官真的是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没有什么特别的际遇
刚开始是地方官 后来是京官
做了几年的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我记得范仲淹也做过)
后来升到了宰相位置上
后来因为变法得罪保守派被排挤 罢相
后来又做了几年
又被罢了
恰巧儿子又挂掉了
然后王安石就郁郁而终
至于封号
其实没有什么用处
- 3楼网友:雾月
- 2021-02-22 19:55
王安石变法
- 4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2-22 19:34
宋代爵制分十二等。
一、王。皇子、兄弟封亲王。
二、嗣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
三、郡王。宗室近亲继承亲王者,特旨封郡王。
四、国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五、郡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六、开国公。
七、开国郡公。现任或前任宰相食邑万户
八、开国县公。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
九、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上,封侯
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以上,封伯
十一、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以上,封子
十二、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以上,封男
宋代对宗室的封爵不如前代优厚。主要表现有以几点:
第一、皇子一般不直接封王。虽然皇子最终必然封王,但并不直接封,而是初封以较低爵位或职位,再迁转。宋神宗时,诸皇子初除皆节度例,封国公,稍迁郡王,加平章事,至出阁封王时始兼两镇,加司空。后成定制。
第二、亲王之后通常不封嗣王。虽然北宋设置了嗣王这一爵位,而且规定亲王之子承嫡者封嗣王。而事实上,如同虚设。这是宋代封爵制度又不同于前代之处。前代亲王之子有一人承袭亲王,除非国除,否则世世相承。宋代的情况则是,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而子孙无问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其余子孙不过是承荫入仕,为环卫官,然后以序迁转,与异姓贵官荫子入仕一般,必须历任年深,排资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予承袭。亲王子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继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现了“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因此,宋仁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第一次下诏封十王之后,十王指的是宋太祖弟赵廷美、宋太祖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宋太宗的7个儿子。当时,按照十王子封郡王、孙封国公的原则,封了郡王6人、国公3人、郡公1人,仍无嗣王。直到宋神宗时,有感于其父宋英宗以外藩入继仁宗,将其本生叔父赵宗晖封为嗣濮王并规定世袭。立嗣王例一开,之后以宗室子入继的宋孝宗、宋理宗沿袭此例,相继设立了嗣秀王、嗣荣王两个爵位,加上后来的嗣沂王,整个宋代只有四个嗣王,而且他们又并非普通亲王之苗裔,而是皇帝生父或养父的后代。
第三、亲王长期序位宰相之下。只有宋太祖在开宝六年(973年),曾下诏规定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位居宰相之上。仅仅十年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又改为亲王序位宰相之下,从此成为有宋一代始终不曾改动的定制。
第四、宗室不再领兵,不出任宰相(赵汝愚是个例外,但也只是短暂任相就下台了,而出身宗室是其下台的很重要因素)。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宋代与前代及后代各朝代的差距极大。宋代的亲王府通常是:傅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1人、王友2人、记室参军1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
总的来说,宋代的封爵制度虽然不是很完善,但有其先进性。对封爵的严格控制,从而限制产生庞大寄生阶层(不像明朝那样亲王子都封郡王,以致国家有数十位亲王、数百郡王),减轻的国家的负担。
一、王。皇子、兄弟封亲王。
二、嗣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
三、郡王。宗室近亲继承亲王者,特旨封郡王。
四、国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五、郡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六、开国公。
七、开国郡公。现任或前任宰相食邑万户
八、开国县公。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
九、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上,封侯
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以上,封伯
十一、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以上,封子
十二、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以上,封男
宋代对宗室的封爵不如前代优厚。主要表现有以几点:
第一、皇子一般不直接封王。虽然皇子最终必然封王,但并不直接封,而是初封以较低爵位或职位,再迁转。宋神宗时,诸皇子初除皆节度例,封国公,稍迁郡王,加平章事,至出阁封王时始兼两镇,加司空。后成定制。
第二、亲王之后通常不封嗣王。虽然北宋设置了嗣王这一爵位,而且规定亲王之子承嫡者封嗣王。而事实上,如同虚设。这是宋代封爵制度又不同于前代之处。前代亲王之子有一人承袭亲王,除非国除,否则世世相承。宋代的情况则是,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而子孙无问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其余子孙不过是承荫入仕,为环卫官,然后以序迁转,与异姓贵官荫子入仕一般,必须历任年深,排资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予承袭。亲王子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继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现了“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因此,宋仁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第一次下诏封十王之后,十王指的是宋太祖弟赵廷美、宋太祖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宋太宗的7个儿子。当时,按照十王子封郡王、孙封国公的原则,封了郡王6人、国公3人、郡公1人,仍无嗣王。直到宋神宗时,有感于其父宋英宗以外藩入继仁宗,将其本生叔父赵宗晖封为嗣濮王并规定世袭。立嗣王例一开,之后以宗室子入继的宋孝宗、宋理宗沿袭此例,相继设立了嗣秀王、嗣荣王两个爵位,加上后来的嗣沂王,整个宋代只有四个嗣王,而且他们又并非普通亲王之苗裔,而是皇帝生父或养父的后代。
第三、亲王长期序位宰相之下。只有宋太祖在开宝六年(973年),曾下诏规定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位居宰相之上。仅仅十年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又改为亲王序位宰相之下,从此成为有宋一代始终不曾改动的定制。
第四、宗室不再领兵,不出任宰相(赵汝愚是个例外,但也只是短暂任相就下台了,而出身宗室是其下台的很重要因素)。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宋代与前代及后代各朝代的差距极大。宋代的亲王府通常是:傅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1人、王友2人、记室参军1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
总的来说,宋代的封爵制度虽然不是很完善,但有其先进性。对封爵的严格控制,从而限制产生庞大寄生阶层(不像明朝那样亲王子都封郡王,以致国家有数十位亲王、数百郡王),减轻的国家的负担。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