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为什么人会春困秋乏呢

答案:3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3 12:14
  • 提问者网友:鼻尖触碰
  • 2021-06-02 16:48

春天为什么人会感觉到白天很想睡着,秋天更是浑身困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有枢
  • 2021-06-02 17:48
春困
春天伊始,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气的景象。但是,这时人们却出现一种逆反现象,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这种懒洋洋的现象叫春困。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消息称,专家对此解释说,其实,春困并不是病态,它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因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外界气候发生变化,那么人体也就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冬天,皮肤毛细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减少,大脑和内脏的血流量却相对地增加,使大脑供氧量充足,所以人们往往在冬天头脑清醒。进入春天,随着气温的升高,会使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和毛孔明显舒张,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旺盛,血液供应量比冬天要明显增多,而使流入大脑的血液比冬天少,大脑的氧气供应量减少,导致了脑神经细胞兴奋程度的降低,人体一时还适应不了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出现了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
专家说,俗语说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天要保证有一定的睡眠时间,可减少白天的困倦现象,这不是说睡眠时间越多就能消除春困。春天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也正是人们开展室外活动的大好时光。人们在晨炼时散步、慢跑、做操、打拳;假日结伴郊游、爬山等运动都会改善机体功能,从而能较快地适应气候变化,这是防止春困的一种积极措施。


“秋乏”
在我国民间盛行着春困秋乏的俗语。秋乏是什么道理呢,这要从生理学谈起。
从生理学来讲,正常人必须在一定的气温、湿度、气流以及气压等综合气候条件配合下,肌体才感到舒适。盛夏季节,天气炎热,给人的肌体带来了许多生理变化,如体热散发困难、皮肤粘湿、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脏血管系统也增加了负担,提高了神经活动的紧张度,从而致使能量消耗也相对增加。夏天又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气候环境,使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结果欠下了一笔夏耗债务。
进入9月以后,烦热的夏天悄悄被秋天所接替。这时,气温冷暖适中。轻风吹拂,清心爽神,真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而人体各种生理系统也相应发生变化,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恢复了日常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心血管负担得到减轻,人体能量的代谢达到基本稳定的程度,因而肌体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自秋分以后,日照时间逐日缩短,基本上是阴阳相半昼夜均。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为此,清晨醒后仍会感到疲乏,还想继续睡下去,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
这种秋乏可以说是对盛夏季节带给人体超常消耗补偿的保护性反应,又是对肌体在秋季这个宜人舒适的气候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也可以说是肌体内外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渡现象。这也就是秋乏的原因,是生理和生活所需要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6-02 18:28

参考网站:阿邦针灸 为你解惑释疑

  • 2楼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6-02 18:19
春困秋乏并不是仅仅因为自然气候、气温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生理现象。 外因: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时,受低温的影响,皮肤汗腺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而供给大脑的氧相应减少,大脑工作受到影响,生物钟也不那么准了。 冬季因为紫外线及阳光照射不足,机体内缺少足够的维生素D,使得机体的免疫力和工作能力降低了许多。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身体功能大多处于半昏睡状态。 内因:还由于冬天饮食过“热”:辛辣、煎炸烤食品、狗肉、羊肉、酒类、火锅等,容易使得胃火上升,出现眼睛肿痛、脸肿,严重者还会伴有脸色潮红,乃至心火上升。 内火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情绪,出现劳累、嗜睡、失眠、头晕、工作精力不集中等问题,直接导致“春困”症候群的产生。而很多家庭或办公楼在密闭环境中开空调,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含量过高,也会加重“春困”症状。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天气渐凉,很多人都有着睡不醒的现象,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有些人觉得夏天天气炎热,休息不好,于是感到疲惫,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气候舒适,休息得到保障,为什么还会觉得疲乏呢? 其实秋乏并不难理解。因为,在炎热的夏天,人的身体大量出汗造成了水盐代谢失调,肠胃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中医认为阳气偏胜,很容易脾气暴躁、易“发火”,此时,人体实际上是处于过度消耗阶段。 秋季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机体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这时候夏季消耗所造成的“隐患”就显现了,所以说秋乏,其实是对夏季节造成人体超常消耗后,生理功能恢复时的一种“补偿”。另外,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而且,秋分以后,特别是“处暑”节气时,虽然早晚气温比较凉,但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仍较重,湿气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了。而使人出现疲惫、困乏等情况,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这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在生活中,人们特别是儿童在饮食,生活习惯、运动锻炼等方面要如何调整? 想尽早摆脱秋乏,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做广播体操、跳绳、打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因为过度运动,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尽可能充足睡眠,把情绪调平稳,可以听听音乐,舒缓紧张的情绪,可以见情疲劳感;还要调整饮食,最好少做油腻的菜肴,可以多吃素的,如豆腐或者绿色高纤维蔬菜:像胡萝卜、菠菜等,可确保脑细胞获得充足的氧气。主食方面,绿豆饭或全麦面包是不错的选择。在就餐的顺序上,如果想饭后不犯困,摆托疲乏,要先吃肉,后吃蔬菜,最后吃主食。   此外,在三餐的间隙让孩子吃些菠萝、橘子、柠檬等含大量维生素的水果,也可以消除神经系统疲劳,使人精力充沛。而香蕉、葵花子则有抑制大脑思维的作用,容易引起困倦,最好别吃。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