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古代一家人种多少地够吃饱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12:01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02-05 20:49
古代农业·相关资料,多多益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2-05 21:36
吴承洛先生在《中国度量衡史》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惟中国历代对于地亩之数,本无精密统计,又未经清丈,亦无法确定计亩之单位。”“地积之量以长度之二次方幂计之,地积本身则无为标准之基本量;故言地亩之大小,可以尺度之数计之。”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作为地积单位的“亩”,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量,地亩的大小通常是以尺度来计算的。按照周朝的规定,6尺为步(有的说6尺4寸、也有8尺之说),百步为亩。到了秦代,则以6尺为步,240步为一亩。
汉代沿袭秦代的制度,而唐朝则以宽一步,长240步为一亩。
整个清朝以5方尺为步,以240步为一亩。至于一步究竟是多长,又是一个变化的量。周代的一尺大约为19.9公分,秦尺约合23.192公分(商鞅方升);汉尺约23公分左右。
维基百科给出的数据是:
现代大约666.67平方米
北魏 :467.046平方米
隋 :522.150平方米
唐:580.326平方米
这样算来北魏40亩大约相当于现代28亩。

关于均田制值得注意的几点:

实施范围
学术界对均田制实施的范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北魏至唐,均田制始终仅施行于北中国,江南没有推行。一种认为,隋灭陈统一南北后,均田制已推行于江南地区。
授田数
均田令规定的受田数量,指的是应受田,也就是受田的最高限额。实施均田令时,民户除原有私地和已占有的小块无主土地按田令规定进行登记,算作已受额外,不满应受额部分,是否可以补充,补充多少,则因时因地而异。总的说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绝大多数是达不到应受额的。在长期战乱,存在大量无主土地、荒田的地区,农民所受土地较多,如北魏及唐初的山东地区。但各个地区之间不平衡,北魏到唐的均田令都有宽乡、狭乡之分。唐贞观时,关中的灵口就是狭乡地区,一丁受田只有三十亩。有的地区还不到三十亩。在相对和平时期,缺乏无主土地,农户受田则很少。如隋初狭乡一丁只有二十亩,没有丁男的户,土地更少。从文献记载和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手实、计帐、户籍以及给田、授田、欠田等均田授受的簿籍看,均田令无疑是施行了的。直到开元时期,西州仍在进行土地还授,尽管还授的田亩数很少。

开皇二十年,隋文帝派使到全国调查均田情况,发现狭乡每丁才受田二十亩。而唐代开元天宝户籍残卷所记授田之数量亦显示足永业田者多,而足口分田的,几无一户。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题中所说80亩都是瓜田,这样80亩地要在同一季节耕种、收获,必然需要很多人手。
古代农民的田地,包括五谷蔬果桑麻棉等多种作物,能适当错开季节,这也意味这一年四季没几天可以闲着。

北魏、西晋商业不发达,农民只需要自给自足——一家人吃饱穿暖加上交税就够了(不过,税也不轻啊)。
现代农业一般会考虑经济因素。

在没有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的时候,几千年来,农民从刀耕火种到有镰刀、犁、水车等工具,不管怎样,还是保证人类存活下来了,并且发展得很好。在利用工具、水利、灌溉等方面,到唐朝就已经发展得很好了,自宋至清,主要是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劳动力、雇佣等方面应该也和现代有所不同吧。至少分工合作会比一个人做完全程效率高很多。这个有待高手回答。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2-05 22:15
以古代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每亩单产最多不过300-400斤。扣掉田赋、捐税,五口之家最少需要十亩地左右才勉强够用。这还是正常年景。灾年及战乱之年无法计算。 所以民谚有云“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有道理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