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窖怎样建造
土豆窖怎样建造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11:17
- 提问者网友:疯孩纸
- 2021-03-02 15:38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3-02 16:31
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向阳、干燥、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窖。
1、规划设计
根据地形地势和贮存能力进行规划设计建窖数量及位置。窖的位置为东西走向,东西长80~ 100m,南北宽6m,窖中间留1m走道,两边堆放3排以30kg为标准的网袋包装的马铃薯。根据我们的经验选择地下式菜窖建设,温度比较稳定,易控制,越冬安全,因为我区冬季气温最低在-30℃左右,持续时间一个多月,所以冬季保温是关键。
设计按地下式,砖墙体,2.4墙,每5m处砌3.7墙垛,为屋架顶柱,每5m中间留一通风道,从窖底通到顶,窖底离墙体1m距离建30cm×20cm的一条槽与通风道连通,形成通风排气系统,顶部处理为人字形木屋架,屋面板盖顶,上加苇板,炉渣保温层20cm厚沙浆抹面,两毡三油封顶。窖顶离地面1.2m,窖内深度2m。地面外墙体2个通风道中间安一个30cm×40cm的双层窗户,作为调节气窗。
2、建设
采取挖掘机挖坑,人工修平,规格达标,下地基50cm深,地基上加底圈梁,以防地基下沉,然后人工沙浆砌砖为2.4墙,一面勾缝而靠土墙的一面要填实,门一般留在北面,规格为2m×2m,里外两道门,间距1.5m,顶部为彩钢人字顶,便于出人窖,每个窖建2道门,窖外的道路与窖平行,低于路面50~80cm,窖外四周处理好排水,防止水流人窖内,窖顶的处理按设计规格进行,窖内铺干净的细沙5~8cm厚,中间走道铺1m水泥板,6~7月建好窖,将窖内打扫干净通气、备用。
1、规划设计
根据地形地势和贮存能力进行规划设计建窖数量及位置。窖的位置为东西走向,东西长80~ 100m,南北宽6m,窖中间留1m走道,两边堆放3排以30kg为标准的网袋包装的马铃薯。根据我们的经验选择地下式菜窖建设,温度比较稳定,易控制,越冬安全,因为我区冬季气温最低在-30℃左右,持续时间一个多月,所以冬季保温是关键。
设计按地下式,砖墙体,2.4墙,每5m处砌3.7墙垛,为屋架顶柱,每5m中间留一通风道,从窖底通到顶,窖底离墙体1m距离建30cm×20cm的一条槽与通风道连通,形成通风排气系统,顶部处理为人字形木屋架,屋面板盖顶,上加苇板,炉渣保温层20cm厚沙浆抹面,两毡三油封顶。窖顶离地面1.2m,窖内深度2m。地面外墙体2个通风道中间安一个30cm×40cm的双层窗户,作为调节气窗。
2、建设
采取挖掘机挖坑,人工修平,规格达标,下地基50cm深,地基上加底圈梁,以防地基下沉,然后人工沙浆砌砖为2.4墙,一面勾缝而靠土墙的一面要填实,门一般留在北面,规格为2m×2m,里外两道门,间距1.5m,顶部为彩钢人字顶,便于出人窖,每个窖建2道门,窖外的道路与窖平行,低于路面50~80cm,窖外四周处理好排水,防止水流人窖内,窖顶的处理按设计规格进行,窖内铺干净的细沙5~8cm厚,中间走道铺1m水泥板,6~7月建好窖,将窖内打扫干净通气、备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3-02 17:41
红薯、马铃薯虽说都是薯类作物,但它们确有所不同。二者的生长和薯块贮藏的适宜温度明显不同。
在贮藏红薯时,为了预防黑斑病、软腐病等入侵薯块,一般入窖后先将窖温提高到34℃~37℃、相对湿度85%上下,并持续4天左右,以使薯块在挖掘时所造成的伤口尽快愈合,防止染病,生产上称之为高温愈合。在此之后窖温一般掌握在10℃~15℃,相对湿度85%~90%,这样能使红薯处于相对稳定的休眠状态。如窖温低于9℃,时间过长便会发生冷害,使薯块的贮藏性减弱,易发生僵心或腐烂。如果窖温在3℃~6℃,6天就会表现出冷害然后发生干腐。当然如果温度高于15℃,薯块呼吸会加剧,大量消耗养分和水分使薯块减重,并且易造成病菌蔓延,导致薯腐或发芽。
马铃薯贮存期间的最适宜窖温为2℃~4℃。温度高于5℃,块茎的呼吸作用强水分消耗比干物质耗量大,会出现表皮皱缩现象,尤其是在通过休眠期后块茎芽眼中的幼芽便开始萌动,12℃以上块茎便大量抽芽。一旦出芽,其芽眼周围便会产生一种叫龙葵碱的毒素,对人畜有害,影响其外观和食用品质。所以发了芽的薯块一定要将芽眼周围的薯肉挖掉才能食用。薯块发芽变青严重时只好全部扔掉。至于窖内湿度,马铃薯与甘薯类似,以85%~90%左右为宜,湿度不够也会发生皱缩,影响食用和种用价值。湿度高时霉菌容易发生,甚至造成块茎腐烂。
由此可见,红薯与马铃薯在贮藏期间对温度的要求相差较大,倘若硬把它们放在一起,那么迁就了马铃薯就害了红薯,满足了红薯就坏了马铃薯,甚至造成两败俱伤。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