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过程的气体交换是什么样的?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3 11:21
- 提问者网友:姑娘长的好罪过
- 2021-04-13 07:32
气体入肺后先于肺泡气体交换还是先与血液,交换动静脉血的转化是怎样的?最后组织细胞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4-13 08:38
1.人与外界的肺换气
答: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也就是肺通气的过程,而人通过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完成一个生理过程,就是呼吸功能,也就是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呼吸供能”过程应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呼吸运动阶段(也叫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呼吸系统的活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这一阶段中,呼吸道(包括肺泡)中的氧气的浓度最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最低。(2)运输阶段:氧气和二氧化碳随血液循环的运输,直到组织液旁的毛细血管。(3)呼吸作用阶段:有机物在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在这一阶段中,细胞中的气体氧气的浓度最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联系是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气体交换。在物理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即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方向扩散,浓度差是扩散的动力。肺泡中的氧气浓度最高,所以,它向血液扩散,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所以它向肺泡扩散,两种气体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扩散,形成了气体交换。这一过程,也叫肺换气。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联系是穿过细胞膜的气体交换。由于细胞中的氧气被消耗掉了,所以它的浓度最低,组织液中的氧气向细胞内扩散;同样,由于呼吸作用的结果,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便向组织液扩散。这一过程,也叫组织换气。
2.肺泡和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答:肺泡一毛细血管膜或称气血屏障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全膜由六层组织构成:从肺泡内算起:①液层,主要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②肺泡上皮;③肺泡上皮基底膜;④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管、血管、神经纤维等;⑤毛细血管基底膜;⑥毛细血管内皮。全膜厚度为0·2~1·0μm,平均0.7μm。在肺泡周围,肺泡一毛细血管膜有厚薄之分。在薄区,两个基底膜融合一起;在厚区,两个基底膜由结缔组织隔开。前者便于气体交换,后者便于肺泡液体循环。气体交换,主要采取扩张或弥散方式。在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弥散量与该气体的弥散系数、弥散面积、气体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压差成正比,与气体交换膜的厚度成反比。气体的弥散面积约70m2。在平静状态下,只有总面积的1/20参与工作。当弥散面积减少到正常的1/3~1/4时,临床上病人即可出现气短。气体交换膜可因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肺泡癌、直肠癌6等疾病而增厚,不同程度地影响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主要条件是气体在两个不同介质中的分压差。氧气,在静脉血内的分压为5.33kpa(40mmHg),在肺泡内的13.3kpa(100mmHg),分压差为8.00kPa(60mmHg),因此氧气可以从肺泡通过肺泡一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浆,然后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碳,在静脉血内的分压差为6.00kpa(45mmHg),在肺泡内的5.33kPa(40mmHg),分压差为0.67kpa(5mmHg)。因此二氧化碳可以从静脉血进入肺泡而呼出。从两种气体的分压差来看,氧的分压差10倍于二氧化碳,换言之,氧气的交换需要较高的分压差。这说明为什么在临床上缺氧现象总先于二氧化碳储留。在气相,轻的气体较重的气体弥散快;在液相或在组织中,弥散速度主要依靠某一气体在该介质中的溶解度,氧较二气化碳为轻,在终未呼吸单位中弥散较快,而在液体和组织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较氧气为高,弥散速度较氧快20倍。
正常状态下,在终未呼吸单位内气体交换达到平衡的时间约为0.3秒,在肺泡周围的血液通过时间或流经时间约为0.75秒。因此,气体弥散过程在时间上是充裕的。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肺泡炎症、水肿或纤维化,肺泡一毛细血管膜增厚,弥散过程延长,或在部分区域内毛细血管网减少或遭到破坏,血液涌向其它正常区域的毛细血管,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血液流经时间缩短。在这种情况下,气体交换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3.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答: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4血液PH值
答:世界著名医学博士、日本专家筱原秀隆认为,酸性物质在人体内堆积得太多,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他表示,人体的PH值在7.35—7.45之间的,是碱性体质的人,但这部分人只占10%左右,大多数人的PH值都在7.35以下,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也就是酸性体质者。
答: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也就是肺通气的过程,而人通过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完成一个生理过程,就是呼吸功能,也就是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呼吸供能”过程应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呼吸运动阶段(也叫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呼吸系统的活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这一阶段中,呼吸道(包括肺泡)中的氧气的浓度最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最低。(2)运输阶段:氧气和二氧化碳随血液循环的运输,直到组织液旁的毛细血管。(3)呼吸作用阶段:有机物在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在这一阶段中,细胞中的气体氧气的浓度最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联系是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气体交换。在物理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即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方向扩散,浓度差是扩散的动力。肺泡中的氧气浓度最高,所以,它向血液扩散,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所以它向肺泡扩散,两种气体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扩散,形成了气体交换。这一过程,也叫肺换气。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联系是穿过细胞膜的气体交换。由于细胞中的氧气被消耗掉了,所以它的浓度最低,组织液中的氧气向细胞内扩散;同样,由于呼吸作用的结果,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便向组织液扩散。这一过程,也叫组织换气。
2.肺泡和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答:肺泡一毛细血管膜或称气血屏障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全膜由六层组织构成:从肺泡内算起:①液层,主要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②肺泡上皮;③肺泡上皮基底膜;④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管、血管、神经纤维等;⑤毛细血管基底膜;⑥毛细血管内皮。全膜厚度为0·2~1·0μm,平均0.7μm。在肺泡周围,肺泡一毛细血管膜有厚薄之分。在薄区,两个基底膜融合一起;在厚区,两个基底膜由结缔组织隔开。前者便于气体交换,后者便于肺泡液体循环。气体交换,主要采取扩张或弥散方式。在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弥散量与该气体的弥散系数、弥散面积、气体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压差成正比,与气体交换膜的厚度成反比。气体的弥散面积约70m2。在平静状态下,只有总面积的1/20参与工作。当弥散面积减少到正常的1/3~1/4时,临床上病人即可出现气短。气体交换膜可因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肺泡癌、直肠癌6等疾病而增厚,不同程度地影响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主要条件是气体在两个不同介质中的分压差。氧气,在静脉血内的分压为5.33kpa(40mmHg),在肺泡内的13.3kpa(100mmHg),分压差为8.00kPa(60mmHg),因此氧气可以从肺泡通过肺泡一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浆,然后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碳,在静脉血内的分压差为6.00kpa(45mmHg),在肺泡内的5.33kPa(40mmHg),分压差为0.67kpa(5mmHg)。因此二氧化碳可以从静脉血进入肺泡而呼出。从两种气体的分压差来看,氧的分压差10倍于二氧化碳,换言之,氧气的交换需要较高的分压差。这说明为什么在临床上缺氧现象总先于二氧化碳储留。在气相,轻的气体较重的气体弥散快;在液相或在组织中,弥散速度主要依靠某一气体在该介质中的溶解度,氧较二气化碳为轻,在终未呼吸单位中弥散较快,而在液体和组织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较氧气为高,弥散速度较氧快20倍。
正常状态下,在终未呼吸单位内气体交换达到平衡的时间约为0.3秒,在肺泡周围的血液通过时间或流经时间约为0.75秒。因此,气体弥散过程在时间上是充裕的。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肺泡炎症、水肿或纤维化,肺泡一毛细血管膜增厚,弥散过程延长,或在部分区域内毛细血管网减少或遭到破坏,血液涌向其它正常区域的毛细血管,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血液流经时间缩短。在这种情况下,气体交换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3.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答: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4血液PH值
答:世界著名医学博士、日本专家筱原秀隆认为,酸性物质在人体内堆积得太多,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他表示,人体的PH值在7.35—7.45之间的,是碱性体质的人,但这部分人只占10%左右,大多数人的PH值都在7.35以下,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也就是酸性体质者。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