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1949年人们吃什么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4 00:51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4-13 05:12
1949年人们吃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雾月
  • 2021-04-13 05:20
一、饮食
新修《清苑县志》关于1949年前一般村民的饮食情况,是这样介绍的:
建国前,县内普通人家所食甚为粗简,多以玉米面、小米、高粱面为主食,每日三餐或二餐。农家主要食物有玉米面、白薯粥、小米饭、玉米面饼子、杂面、高粱面饼、荞麦面、山药面。春节前,几乎家家蒸年糕、玉米面豆馅馒头、摊折饼。春季,贫困农户多采集嫩树叶、榆钱、野菜拌以玉米面蒸或炒后吃。灾荒年头,谷糠麸子也成为贫苦人家的主食。……人们所食蔬菜主要有大白菜、红白萝卜,间有蔓青等。枯菜季节多以咸菜、干白菜、萝卜干和酱佐食,平时很少吃鱼、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儿。[1]
下面,请看1930年清苑11村调查的原始记载。据500家农户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平均每家一年的饮食费为126.3元,其中用于粮食114元,占90%;用于肉类3.9元,占3%;用于蔬菜1.8元,占2%;用于调味品6.6元,占5%。见表6-1[2]。由此可见,清苑农民的饮食消费9/10用于粮食,不但很少吃肉,蔬菜和调味品也很少。《河北省清苑县事情》也载道:“除一年三节(指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引者注)外,平时食肉者颇少,所食肉类以猪肉最为普通,牛羊肉次之”。又说到,“调味品中最主要的为盐,此外有酱、花椒、姜、糖等,但用之者极少”。该记载对调味品费用的估计为,“平均每家每年所有调味费用约五元上下”[3],与11村调查统计的结果(6.6元)很是接近。考虑到在有限的调味品费用中,食盐还要占据相当的比例,可以说,清苑农民的饮食似乎仅为达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笔者进行核实调查时,老农的回忆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说,村里一般人家没有吃炒菜的,家家腌一缸萝卜,一年到头吃腌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还吃一些北瓜、茄子、韭菜、葱等时令蔬菜,以及野菜。多少年来,农民能够吃上饭已经很不容易,所以根本谈不上换口味。平时改善生活,拔点葱,切一切放点醋就算最好了。能吃葱沾酱的多是富农户。11村调查统计表明,地主和富农的食粮消费在饮食中的比例也平均达到85%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富户的副食消费水平也是很有限的。
饮食费中,既然粮食占绝对的重要位置,因此有必要对粮食的消费作进一步的分析。据调查记载,按消费量的多寡,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消费排位依次为:玉米、小米、高粱、小麦、绿豆。《河北省清苑事情》的记载也表明,农民的粮食消费品种主要是甘薯、小米、豆类、高粱、乔麦等。甘薯或煮或蒸而食之,亦有切成薄片,晒干储藏。有时将干薯片、小米与菜类合煮成粥状;多数农家将干薯片碾成粉,蒸成窝头[4]。总之,不仅以粗粮为主,30年代以后甘薯还在粗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据村里老农回忆,即使家境较好的农户,大约也是七成高梁面(甘薯普及后,则是甘薯和高粮面),二成玉米面,一成白面。麦子不敢多吃,要拿到市场上以细粮换粗粮,一般二斗小麦能换三斗粗粮。贫农则经常吃高粱面加糠。高粱面或玉米面掺山药叶贴饼子,那是下地干活人才吃得上的,不下地干活的只能吃掺山药叶的玉米面,被称作“蒸苦泪”。调查统计还表明,地主富农的粮食消费也是以粗粮为主,粗粮大约占70%。东顾庄最大的地主杨继平有200多亩地(也是11村调查中最大的地主),平常只是他和其母单独吃点白面,谓之开小灶;家里其他人和长工一个灶吃饭,自然以粗粮为主[5]。初夏季节,收了麦子,大家就吃几顿白面面条,在他们看来,就算是一种了不起的奢侈了。只有几户最富有的人家才能吃白面一直吃到八月,不过也就是吃到八月。据统计,在1930、1936、1946年三个时点上,小麦在口粮中所占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大约平均在20%,其中1936年小麦比例稍高一点(20.29%)。村民中地主口粮中小麦比例最高,为34.91%,雇农最低为13.64%。农民中能保证全年都能一日三餐的是少数,大多数人入冬以后减少为两顿饭,有的甚至只吃一顿。由于缺乏营养,他们就尽量少活动,好把精力保存到第二年春天。另据卜凯对河北省盐山县的调查,农民的营养量都大为不足,据估计,蛋白质缺乏16.8%,脂肪缺乏21.4%,碳水化合物缺乏14.9%。[6]
再看口粮的一般消费数量。清苑有句老话,叫“大口小口一月三斗”,是说一家平均下来一个人每月总要消耗40多斤粮食。但实际上这是富农以上农户的生活水平,中农户也达不到。据统计,1930年平均每人消费口粮157公斤,以五口之家计,每户一年消费口粮828公斤。1936年和1946年人均消费分别为159.2公斤、159.46公斤,好像变化不大。平均起来大约每人每天不到一市斤。贫农人均267.99市斤,每天食粮仅7两左右,在几乎没有肉、奶、蛋、菜的饮食结构中,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填饱肚子的。因此,不要说荒年,就是在平年粮食也肯定不够吃,大多数农户饥一顿,饱一顿,吃糠咽菜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青黄不接的春季,他们只有靠糠麸、野菜,甚至树叶、树皮度日。由于雇工的劳作十分繁重,为了保证干活,他们的饮食反比最下层农户好一些,特别是在农忙时节,一天能吃上三顿窝头加咸菜,有时中午还能吃上热菜。
冯玉祥将军关于旧中国清苑农村生活的回忆,使人们对冀中农民的饮食留下生动的印象:
吃饭的时候,没见过谁家特意做一碟炒菜,荤菜自然更不用提了。大葱、萝卜、咸菜,是他们经常的菜蔬。有些人家竟连咸菜也舍不得吃。只临时泡点咸水吃。麦熟的时候,才有一两家吃麦子面的,平素吃的都是高粱、棒子、小米面等杂粮。┄┄
村里遇有喜庆丧祭的事,平常的交情是随一百三十钱的礼(合现在三个半大铜元);交情厚的,随二百五十钱的礼(合现在六个半大铜元)。待客的席面,有名的是“白菜豆腐泡席”,八大碗一起端——白菜、粉皮、粉条、豆芽、豆腐泡等。饭是掺有很多细纱子的大米蒸的,吃时一不小心,就会把牙齿震掉。我们在这里住了十余年,只吃过一次荤席,然而那所谓荤席者,也不过每碗里盖了两三片飞薄的猪肉而已。[7]
考虑到冯玉祥的家庭至少当属中等生活水平,十年只吃一次荤席,可见当时一般清苑农家的饮食状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