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桃花源记的习题1.“林近水源……”一段突出了桃花源的景、物、人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2.有人评价《桃花源记》是把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8-13 15:35
  • 提问者网友:太高姿态
  • 2021-08-12 15:04
桃花源记的习题
1.“林近水源……”一段突出了桃花源的景、物、人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2.有人评价《桃花源记》是把现实的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从文章看,你认为那些内容是写“现实”?哪些内容是写“理想境界”?
3.渔人离开桃花源,虽然“处处志之”,但终于“未果”,其实文章对这种结果已有铺垫,请你找出这些铺垫性文字.陶渊明为什么把文章结尾写的扑朔迷离,虚虚实实?
4.桃源仙境,魅力永存,但韩愈却说它是“桃源之说诚荒唐”,你认为《桃花源记》的思想意义何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08-12 15:19

1: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源与世隔绝、景色怡人的特点.
(2):“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突出了桃花源内部道路纵横、四通八达,人畜和谐的特点.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突出了在桃花源中安居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与世无争、怡然自乐的特点.
2:
真实的: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其反映出当时的捕鱼职业身份,与溪边景色.
(2)“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其反映出农村真实的环境特点.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其突出了农家人生性淳朴,热情好客的特点.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其反映出农民阶级生活的局限,信息不通畅,好奇心比较重.
想象境界: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éi)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其明显带有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不满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3:“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éi) 外人道也.”等都是铺垫.
因为作者想要营造出一种神秘的分氛围,表达出自己对桃花源这样的与世无争的社会的向往.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4: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