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阅读答案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2 07:36
  • 提问者网友:人傍凄凉立暮秋
  • 2021-01-11 16:2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
C.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暗示性语言的创造者,没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就没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2.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
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3.对这段文字主要内容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说明了“木叶”与“树叶”的本质区别。
B.这段文字说明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启发性的特点。
C.这段文字说明了诗歌语言应力求做到丰富多彩。
D.这段文字说明了诗歌具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读者的特点。
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以“木叶”和“树叶”为例,说明了诗歌语言的特征。
B.文中“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中的“筌”喻指诗歌的语言。
C.文中引用周邦彦《满庭芳》中的诗句,意在说明“树叶”与“木叶”在诗中的意象效果不同。
D.这段文字中表现了作者厚“木叶”而薄“树叶”的思想倾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想偏头吻你
  • 2019-04-12 07:09
1.C 2.B 3.B 4.D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雾月
  • 2019-04-01 10:38
这下我知道了
  • 2楼网友:鸽屿
  • 2019-08-27 14:54
哦,回答的不错
  • 3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19-02-28 19:01
D解析分析:构造函数F(x)=ex×f(x),根据题设条件,可得此函数是一个增函数,从而得F(a)>F(0),于是可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