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吹 绿 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随风潜入夜,润物【竟 细 悄】无声。
体会诗句。说一说,下列诗句中用哪个词最好?并说明理由。
语文五年级上英才教程第九课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02:54
- 提问者网友:爱唱彩虹
- 2021-04-06 19:0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秋
- 2021-04-06 19:44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时,王安石组织变法运动,但是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运动失败,被撤了宰相职务,回到江宁。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
一日,船停泊在瓜州小憩,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将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的变法运动,他相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但细细想来,自己空有一身抱负,但朝廷内部斗争尖锐,又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自己对家乡留恋不舍的浩荡情思。大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比喻着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还不够生动、有力,他想改成“入”和“过”,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一个满意的。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岸边有一片草地,是那么的青翠碧绿!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字——“绿”!就这样,“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了千古名句。
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精神世界,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
北宋时,王安石组织变法运动,但是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运动失败,被撤了宰相职务,回到江宁。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
一日,船停泊在瓜州小憩,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将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的变法运动,他相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但细细想来,自己空有一身抱负,但朝廷内部斗争尖锐,又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自己对家乡留恋不舍的浩荡情思。大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比喻着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还不够生动、有力,他想改成“入”和“过”,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一个满意的。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岸边有一片草地,是那么的青翠碧绿!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字——“绿”!就这样,“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了千古名句。
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精神世界,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