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02:15
  • 提问者网友:咪咪
  • 2021-02-14 11:27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慌
  • 2021-02-14 12:49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新课改后的一门新的教学课程。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必须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习好科学学科知识,具备科学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是一项新的挑战。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习惯就成为了关键,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科学精神。为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的自身优势,突出对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习惯培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科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现的起始,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科学家不断地观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种观察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科学中需要培养的观察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实事求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不说假话,不篡改结果,不伪造数据,从小养成客观、谨慎地科学态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地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地科学态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教会他们把各种零散地、看起来孤立地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观察。
  4.明确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记了要观察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本该观察的是物品所发生的受热变化,但仍然会有些学生被酒精灯的火焰所吸引,忘记了观察物品发生的变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动上。因此,培养学生明确并牢记观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绞尽脑汁”地将知识一股脑地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好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学习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也不愿意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好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去验证预测可能的结果,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生活中的电磁。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生活中的电磁锅是怎么工作的?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认真总结,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学习,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本领。
  四、培养良好的协调合作习惯
  教学中必需依靠多学科知识的协作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科学学科教学可以很好地与物理、生物、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意识和自觉性,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合作的精神和习惯,让课堂教学更行之有效。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对学生学习知识,包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想偏头吻你
  • 2021-02-14 14:28
一、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从模仿 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 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 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例如:如果要求学生要 守时、珍惜时间,而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迟到、早退;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认真、规范, 而教师在讲课时却信手在黑板上书写等等„„试问: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什么时候才 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板书要简洁、规范; 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按时上课、不能拖堂······等等。教师以身作则,使学生在 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养成。 二、培养好习惯要致力于激发兴趣 孔子曾经讲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光靠教师的“管”是不行的。 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 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从“要 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转变。一旦有了“我要学”的渴望,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也就有了学习自觉性。学生就会全身心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也会体察到一些不良习 惯的消极作用,这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用一些实验、故事、趣闻,主动与学生讨论,激起他们的学习 兴趣。例如:在讲到大气压强对沸点的影响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一杯水放到 常温下、真空环境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由于压强小了,水会沸腾。为 了检验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可以做一个演示实验:用玻璃罩将水杯罩住,将里面的空气抽 出,让学生观察在空气不断抽出的过程中有何变化。学生就会看到:水剧烈沸腾一会儿之后 就结冰。当学生发现亲眼看到的与自己原先判断有差别时,就会激发他的好奇心,于是积极 的思考、分析原因:因为压强小了水剧烈沸腾,又由于剧烈沸腾带走大量热量,所以水会结 冰。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好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另外演示实验时,尽可能增大可见度,促进多种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好习惯贵在持之以恒 习惯是经过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动作行为,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 个过程。 有句话说得好“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成命运。”任何良好习惯 的形成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的去做是不能形成习惯的,要持 之以恒。要学会持之以恒,就要目标始终如一,不能见异思迁。面对每天的预习、复习、测 试,单调而又枯燥无味,即便坚持一段时间,测试成绩也不见得立竿见影。如果此时学生气 馁、放弃,必然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就很难形成。教师如何在学生最脆弱的时候适时给予 帮助呢?我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其纠正错误固然重 要,但同时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自己学习上的成就更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 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 习 因此我们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 志力,激励学生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