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在为学功夫上,朱熹、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各自主张的是什么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4 12:37
  • 提问者网友:且恨且铭记
  • 2021-11-13 19:02
在为学功夫上,朱熹、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各自主张的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11-13 19:49
朱熹:格物致知,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陈献章:陈献章在教学上诲人不倦,除讲授经史文学等课程外,力创新旨,唯务实际,课余时间,常与学生在旷野间练习骑马射箭。 陈献章精擅诗文,工书法,善画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诗人,留存各种体裁的诗作1977首。他的诗,格调很高。从他的诗文创作,可以证明陈献章是一位善于运用“诗教”的名士。他的诗文著述,由他的学生辑成《白沙子全集》出版传世。陈献章的书法自成一家。他惯用自制的“茅龙”笔写字。茅龙笔是以圭峰山长成的硬朗的茅草制成,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 湛若水:(陈献章的学生)作为陈白沙的学生,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学问宗旨。“随处”是对陈白沙“静坐”的修正,“随处”解决了陈白沙主“静”忽“动”的弊病,又解决了陆九渊主“心”忽“事”的弊病,用湛若水的话说,“则动静心事,皆尽之矣。”湛若水认为天理“即吾心本体之自然者也”(《圣学各物通》卷二十七),“体认天理”就是在应对事物,心应感而发为中正意识,从而体认到自己内心中正的本体——天理。   湛若水认为“格物”的“格”是“至”(造诣)的意思,“物”指的是“天理”,那么“格物”就是“至其理”、就是“造道”,“格物”的目的就是“体认天理”。湛若水说:“格物云者,体认天理而存之。”(意思是说所谓格物,就是体认天理并存养它。如果说“随处体认天理”是湛若水的心学宗旨的话,这句话就是最能代表湛若水思想的话,湛若水的心学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展开的,如同王阳明的四句教。)湛若水的格物说有“一内外”、“兼知行”、“贯动静”的特点,既纠正了王阳明专内遗外的缺点又避免了当时理学的割裂的流弊。 王阳明: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