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形而上学”的来历
答案:3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8 03:36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11-17 05:13
请问“形而上学”的来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11-17 06:32
西方哲学“形而上”英文为metaphysics,字面意思可理解为“超存在”,源自伯拉图的“理念”学说,认为“理念”是存在的本源,是完美的标准,是存在之上的高于存在的存在。汉语中“形而上”,“形”就是存在,可知“形而上”的含义了。其实所谓“形而下”的提法是有问题的,与“形而上”相对的应该是“形”,“形”以下都属于存在范畴。
亚里士多德身前在吕克昂学院讲课,去世后该学院的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旧稿与讲义,编纂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遗稿,有形物体的学说著作编在一起,取名《物理学》(希腊语作physika,拉丁语作physica,英语作physics),又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文章编在《物理学》之后,取名《物理学以后(诸篇)》(希腊语作ta meta ta physika,拉丁语作metaphysica,英语作metaphysics,此处meta-是与after-意义相同的前缀),该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以后(诸篇)》译为《形而上学》。
翻译难以做到一一对应,粗略形容尚可,但细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可知,中国传统学术中,实在没有与之内容对应的著作。“玄学”的内容在中国学术中有具体所指,我猜严复的本意,可能是觉得《物理学以后(诸篇)》与“玄学”相差甚远,故在《易传》的启发下,发明“形而上学”一词模糊应对之,“形而上学”四字连用应自严复始。
故狭义上说,中国传统学术中,有玄学、经学等,但无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四字连用)只是为对付翻译而造的词。
广义上说,若形而上学泛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则东西方文明皆应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人类的天性。但研究中西广义上形而上学的区别,这题目实在太大,几乎是两种文明的比较,足以写几本书了。
“形而上学”一词,不论原初是何种含义,在现在总归已经包括了自白拉图、亚理士多德爰至近代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等等众家学说的核心部分。以我理解,即使关涉于那些不能有参考、验证的价值(如上帝、客观真理等)的学说。 海德格尔将之称为“在场形而上学”,利奥塔称之为“元哲学”,都是很精彩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身前在吕克昂学院讲课,去世后该学院的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旧稿与讲义,编纂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遗稿,有形物体的学说著作编在一起,取名《物理学》(希腊语作physika,拉丁语作physica,英语作physics),又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文章编在《物理学》之后,取名《物理学以后(诸篇)》(希腊语作ta meta ta physika,拉丁语作metaphysica,英语作metaphysics,此处meta-是与after-意义相同的前缀),该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以后(诸篇)》译为《形而上学》。
翻译难以做到一一对应,粗略形容尚可,但细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可知,中国传统学术中,实在没有与之内容对应的著作。“玄学”的内容在中国学术中有具体所指,我猜严复的本意,可能是觉得《物理学以后(诸篇)》与“玄学”相差甚远,故在《易传》的启发下,发明“形而上学”一词模糊应对之,“形而上学”四字连用应自严复始。
故狭义上说,中国传统学术中,有玄学、经学等,但无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四字连用)只是为对付翻译而造的词。
广义上说,若形而上学泛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则东西方文明皆应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人类的天性。但研究中西广义上形而上学的区别,这题目实在太大,几乎是两种文明的比较,足以写几本书了。
“形而上学”一词,不论原初是何种含义,在现在总归已经包括了自白拉图、亚理士多德爰至近代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等等众家学说的核心部分。以我理解,即使关涉于那些不能有参考、验证的价值(如上帝、客观真理等)的学说。 海德格尔将之称为“在场形而上学”,利奥塔称之为“元哲学”,都是很精彩的定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荒野風
- 2021-11-17 08:10
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背景介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②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故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年后,安德罗尼柯进行编纂这些著作的工作,他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以此定名。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作为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这个含义,开始于古希腊,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哲学家那里,具体含义又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包括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学科以及物理学科等各门科学在内。物理学是研究各种可感知的实体的科学,是“第二哲学”;而形而上学则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由于这门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一切事物所凭借的东西,所以属于“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学”中既研究超感性的东西如质料、形式、潜能、运动等,也研究超自然的东西如神、第一推动者等等。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神学认为在感性的东西背后是支配一切的超自然的神。所以这时形而上学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的学问。
在十六~十八世纪欧洲的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词仍然指研究眼睛以外对象的哲学。但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经院哲学受到批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更趋激烈,所以不同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形而上学”一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物体的永恒不变的形式,即规律。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的理性或抽象的观念。在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指研究非物质的超自然的思辨哲学。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除了用“形而上学”一词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外,还根据西方近代哲学具有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法的特点,又用“形而上学”一词转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某一事物的存在,忘记了它的产生和消灭;看到了事物的静止,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方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则是近代的产物。十五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的生产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上使用的动力主要是水力、风力、人力、畜力等自然力,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为着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造成了几个世纪特有的局限性,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带有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性质。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同那个时期的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也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在对世界各部分的认识上,形而上学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要正确些。没有对自然现象分门分类的精确研究,要建立起解释事物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时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但是,当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越过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实的阶段,进入整理材料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广大领域时,当十九世纪研究有机体活动发展过程和地壳形成过程的生理学、胚胎学、地址学等新兴的专门科学产生之后,形而上学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就必然否认社会矛盾,否认发展和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永世长存的东西,所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反动阶级总是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批判。
背景介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②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故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年后,安德罗尼柯进行编纂这些著作的工作,他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以此定名。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书的内容和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作为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这个含义,开始于古希腊,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哲学家那里,具体含义又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包括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学科以及物理学科等各门科学在内。物理学是研究各种可感知的实体的科学,是“第二哲学”;而形而上学则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由于这门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一切事物所凭借的东西,所以属于“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学”中既研究超感性的东西如质料、形式、潜能、运动等,也研究超自然的东西如神、第一推动者等等。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神学认为在感性的东西背后是支配一切的超自然的神。所以这时形而上学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的学问。
在十六~十八世纪欧洲的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词仍然指研究眼睛以外对象的哲学。但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经院哲学受到批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更趋激烈,所以不同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形而上学”一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物体的永恒不变的形式,即规律。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的理性或抽象的观念。在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指研究非物质的超自然的思辨哲学。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除了用“形而上学”一词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外,还根据西方近代哲学具有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法的特点,又用“形而上学”一词转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某一事物的存在,忘记了它的产生和消灭;看到了事物的静止,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方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则是近代的产物。十五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的生产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上使用的动力主要是水力、风力、人力、畜力等自然力,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为着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造成了几个世纪特有的局限性,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带有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性质。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同那个时期的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也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在对世界各部分的认识上,形而上学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要正确些。没有对自然现象分门分类的精确研究,要建立起解释事物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时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但是,当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越过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实的阶段,进入整理材料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广大领域时,当十九世纪研究有机体活动发展过程和地壳形成过程的生理学、胚胎学、地址学等新兴的专门科学产生之后,形而上学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就必然否认社会矛盾,否认发展和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永世长存的东西,所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反动阶级总是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批判。
参考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2楼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11-17 07:26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产生起源于“存在”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以及“是什么”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形而上学是希腊哲学的产物,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巴门尼德摒弃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追问万物本原的宇宙生成论,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苏格拉底、柏拉图将哲学的问题确定在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上,亦即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定;最后,亚里士多德组建了以实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范畴体系。
形而上学是希腊哲学的产物,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巴门尼德摒弃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追问万物本原的宇宙生成论,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苏格拉底、柏拉图将哲学的问题确定在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上,亦即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定;最后,亚里士多德组建了以实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范畴体系。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