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台恸哭记》一文的春秋笔法,及其深刻内涵.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5 02:11
- 提问者网友:欲望失宠
- 2021-11-24 13:00
《登西台恸哭记》一文的春秋笔法,及其深刻内涵.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动情书生
- 2021-11-24 13:37
一、细致真切的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
作者写登西台祭奠文天祥的经过,一一记明时间、地点,祭奠之处“毁垣枯wa,如人墟墓”,把读者带人一种特殊的环境中去;然后以庄重之笔记祭奠场景:“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着力于表现祭奠气氛的庄严肃穆。中间又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念予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予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通过祭奠时作者的所念所思,将过去与现在相联系,将亡父与文天祥相联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体现出祭奠者感情的凝重深挚。
二、简略传神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如果说场景描写与心理描写是对祭奠活动的直接表现,那么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就是对祭奠活动的间接烘染。作者写祭奠时的两个动作细节,先是“乃以竹如意击石”,以助悲歌,再是“竹石俱碎”,呈现出祭奠人心中难抑的悲愤,虽是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又写“有云从西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明日,益风雪”,以风惨、云黯、雪凛的苍凉阴惨景色,多方面地反复渲染烘托祭奠时的悲剧气氛,与祭奠人内心的惨痛哀伤相得益彰。
三、言此意彼的影射笔法
在行文方面,为躲避文祸,本文故意写得隐约其词,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其实言在此而意在彼,乃是通过影射来传达言外之意。例如,作者为南宋遗民,在文首称“故人唐宰相鲁公”,必有所喻;接写“开府南服,予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章水湄”,显然是以唐朝忠臣颜真卿暗喻文天样,于是文天祥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潜藏于隐晦的文字之中;又如,作者又以著《季汉月表》代指《季宋月表》,暗示欲借详记宋末史事来尊奉宋朝为正统,视元统治者为异类,不忘南宋亡国的奇耻大辱;其他如隐去同祭者姓名而称甲、乙、丙,不书元朝年号而唯记甲子,都是别有深意的“春秋笔法”。
作者写登西台祭奠文天祥的经过,一一记明时间、地点,祭奠之处“毁垣枯wa,如人墟墓”,把读者带人一种特殊的环境中去;然后以庄重之笔记祭奠场景:“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着力于表现祭奠气氛的庄严肃穆。中间又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念予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予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通过祭奠时作者的所念所思,将过去与现在相联系,将亡父与文天祥相联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体现出祭奠者感情的凝重深挚。
二、简略传神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如果说场景描写与心理描写是对祭奠活动的直接表现,那么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就是对祭奠活动的间接烘染。作者写祭奠时的两个动作细节,先是“乃以竹如意击石”,以助悲歌,再是“竹石俱碎”,呈现出祭奠人心中难抑的悲愤,虽是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又写“有云从西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明日,益风雪”,以风惨、云黯、雪凛的苍凉阴惨景色,多方面地反复渲染烘托祭奠时的悲剧气氛,与祭奠人内心的惨痛哀伤相得益彰。
三、言此意彼的影射笔法
在行文方面,为躲避文祸,本文故意写得隐约其词,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其实言在此而意在彼,乃是通过影射来传达言外之意。例如,作者为南宋遗民,在文首称“故人唐宰相鲁公”,必有所喻;接写“开府南服,予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章水湄”,显然是以唐朝忠臣颜真卿暗喻文天样,于是文天祥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潜藏于隐晦的文字之中;又如,作者又以著《季汉月表》代指《季宋月表》,暗示欲借详记宋末史事来尊奉宋朝为正统,视元统治者为异类,不忘南宋亡国的奇耻大辱;其他如隐去同祭者姓名而称甲、乙、丙,不书元朝年号而唯记甲子,都是别有深意的“春秋笔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