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不要执著,不要分别,究竟何意?求解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6 05:58
  • 提问者网友:那叫心脏的地方装的都是你
  • 2021-02-15 19:58
常听此言,疑似半句,是不是说不要执著于功名利禄等,不要有贫富贵贱的分别等;不是说,不许有“执著心”“分别心”;
如果说不许有“执著之心”“分别之心”,那地藏菩萨说要“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算不算执著?极乐世界莲花分为“上品上生”“下品下生”,算不算分别??
究竟何意呢?盼有师告之。
感激不尽,南无阿弥陀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蓝房子
  • 2021-02-15 20:58
看到上司卑躬曲膝,看到下属趾高气扬…这就是分别!论功行赏或奖勤罚懒不是分别……所以说你说的几品莲花不算是有分别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2-15 22:16
执著,在佛法中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错误迷恋和贪取,所以实际上是用“妄执”这个词,对于认真学习、提高精神境界等,用的是“正精进”这个词。 放弃执著,指的是对“无常”、“无我”的五蕴、四大认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念念不断,产生种种幻想和牵挂,所以说是“妄执”,就是错误的执著。 佛教中,“妄执”有四种。对于欲望的追求,从眼耳鼻舌身体意念各根源寻找快乐、迷惑,叫欲取;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叫见取;对于错误的出发点、没有意义的行为约束产生的知见上的迷惑,叫禁戒取;执著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产生种种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追求、种种对自我利益的固执、前途的忧虑,叫我取。 在此之外,精进应该还是需要的。比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比如你所举的地藏菩萨的例子,这种誓愿不是说执著于什么妄想,或者说迷恋于什么状态,而是为了自己的行为设定一个目标,为他人的修行做个榜样,本身没有为一己之私欲的妄念,因此称不上是种妄执。 所以,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 再说分别。分别和分辨是有所不同的。分别,是心的意识对各种思维和造作,依据自我的感受产生有无、对错、好坏等等判断和归属意义上的认知;而分辨则是出于正常的智慧判断、分析认识。 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这些是从正见而来的分辨,是知道世间诸法相的表现和运行,是明白正常生活的道理,因此属于正思维。善与恶、好与坏、正与邪等的延伸,演变成非此即彼的截然对立,则成为分别心的错误了。 一切事物都是需要通过中道来理解应化,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分辨”能力,知道如何保证“中观”而不落入“分别”的边见和邪见,而生起错误的执著。 什么是上品,什么是下品,这是见解思维上的定义,来源于相应的因和缘,是分辨,而不是分别心。而如果固执于这样的认知,不知道上或者下这些只是定义,而其中的众生行为不是不可改变,自负于谁是上品谁是下品,那么这就是分别心了。 再说个简单例子: 我们知道饭菜和砂土的不同,知道饭菜能够吃,能够维持生命,而砂土不能吃,不能维持生命,知道山珍海味是食物,也知道粗茶淡饭是食物,这就是正常的思维分辨;而如果去执著于饭菜的滋味、数量、品质等表象上的东西,不知道丰美的食物的饭、粗鄙的食物也是饭,这就是由于自我的贪欲、爱欲而来的分别心了。 引申开去,各种善恶、美丑等思维都是一样,正常的中道而观就是分辨,错误的执著去理解就是分别心在作祟。 佛法讲不执著,不分别,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时时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才是妄执,只有放下欲望的约束执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为达到什么得到什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做应该做的事,这才是简单而实际的觉者生活。
  • 2楼网友:荒野風
  • 2021-02-15 21:56
所谓执着应该指的是强求,要与坚持和努力区分开来,或许这两者之间只是一念之差。所谓菩萨也是存在,若是存在就皆有可能,谁敢言凡是菩萨佛祖就一定百分之百正确?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平,都存在着一个世界,做人只要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万物就可以了,无须听信他人之言。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凡事顺其自然,任何事物都有他自己的发展过程,地藏菩萨所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一种决心,不见得就是执着。虽说顺其自然,可是也不能什么都不努力只想坐享其成吧?这种付出努力的过程,我认为不叫执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