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国内光伏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8 20:41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02-18 04:58
国内光伏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毛毛
  • 2021-02-18 06:16
我于光伏企业打交道近7年,从未像今年这样对此行业悲观,主要原因是欧美取消对多晶硅的政府补贴,而且美国政府正在就中国出口美国多晶硅涉嫌倾销进行调查,如果届时法案通过,对国内光伏市场生产厂家将是毁灭性打击,如果你经常观注国内光伏市场你就应该知道,目前国内排行前十的光伏企业都在亏损,而且是巨亏,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国内光伏市场将会出现新一轮洗牌,届时众多中小光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至于国内光伏市场的形成,目前还不是时候,中国目前不具备推广光伏电站的潜力,所以生产的光伏产品还是外销,但是始终受制于人。
我是光伏企业供应商,但是他们今年停产或半停产的情况很多,很多企业甚至从去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停产,而且企业资金链紧张,经常欠款,这是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02-18 06:40
     今明两年全球光伏产业将面临三大挑战:总需求增长迅速放缓,产能增速超过需求增速,库存高企。从今年四季度开始,国内部分光伏制造企业停产,一些中小企业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去。目前,光伏发电成本高企,相对一般上网定价偏低,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光伏行业要实现突破,应从依赖政府补贴的扎堆式粗放增长,向专注为终端用户创造价值的精细化发展转变。这在一方面要求全产业链的均衡整合,另一方面,在“平价上网,同网同价”的期望尚未实现时,应注重国内分布式能源需求,及以此为基础为终端客户创造价值。
  2011年中国大陆太阳能电池产量10.67gwp,占世界产量约44.66%,居世界首位,但光伏市场只占世界的2.86%,国内市场如何扩大的问题亟待解决。赵玉文介绍,多晶硅制造仍是光伏制造业的瓶颈,1/3的多晶硅依赖于进口,应以实现多晶硅充足供应为目标,提升技术水平和性价比。
  光伏发电一次性投入成本高企。目前国内光伏市场主要应用于离网发电,扩大国内市场,应从挖掘分布式能源需求开始,从供应链的终端了解客户需求。而基于可实现平价上网的预期,光伏制造业同时要解决的就是成本问题。
  国内光伏发电成本正在接近每度电1元钱,德国南部地区,意大利等国目前已实现平价上网,到2015,世界50%的国家都可实现平价上网,亚太国家光伏市场每年新增安装量将达到20gw,占到全球光伏市场总量的1/4~1/3,而到2015年,中国年新增安装量将达到8gw~10gw,并可实现售价每度电1元钱,未来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可与富碳能源电力成本相竞争。
  现在中国光伏产业企业化生产高度分散化,无法取得规模效应的上升。企业应建立控制指标,协调好整个供应链,一方面设备供应商与终端用户应实现良好的信息共享,掌握客户需求。另一方面,整合生产供应链,规划上下游供应链路径图,做好需求响应,降低物料供应方、组件方等跨区域合作时的物流成本和优势损耗,掌握特定产品供应时间及周期,避免产能过剩。   和曾经的汽车、半导体、互联网一样,太阳能光伏产业正经历周期性震荡,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目前在册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有750多家,这轮洗牌过后,几乎所有企业都将掉到地板上,谁趴着,谁蹲着,谁站着,取决于自身模式和内在能力。     最近两年:2010年,行业增长速度大概135%,即使被称作寒冬的2011年,仍有40%左右增长,同比其它行业,已相当之高。我们采访了多位太阳能光伏企业的ceo及高管,把他们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未来走势的判断与业界分享。   商业化步伐加快   2012年上游产业会比去年好,去年是最糟糕的一年,下游价格已经降下去了,但上游价格没有动,所以中游受到很大挤压。但去年四季度以后,硅片、硅料已经大幅下降,今年对于电池、光伏组件行业来说,属于比较平衡的状态。    全球的太阳能光伏市场总体会不错,最近欧洲传来很多负面消息,比如补贴下降等等,但可以认为,不要从负面去理解,要想为什么下降?规模越大,越市场化,补贴会越少,这是好事儿,这个行业开始由政府驱动,变为市场驱动,太阳能离第二个春天也就不远了。    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每隔几年就应该进行一次整合,但中国的太阳能很难整合下去,这个市场没有预测,没有长期规划,很多企业只看到好赚钱,就大规模进来。大规模过剩后,对小型企业影响很大,然后打价格战,扰乱整个市场价格。   但是,这种干扰不可能长期存在,最后还要整合起来,未来终端市场越来越集中,对供应商有质量要求、资金要求、管理要求,小企业或者不规范的企业,很难进来。而且它们的资金渠道已经被断,上市不可能了,因为市场已经成熟,缺乏规模的小企业将会出局,但它们出局的时间比较慢,可能要经过两三个周期,只有实在耗不下去的时候,才会选择离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