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为什么早期香港拍电影速度怎么这么密集一年有十多部电影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30 03:06
  • 提问者网友:送舟行
  • 2021-04-29 03:09
为什么早期香港拍电影速度怎么这么密集一年有十多部电影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4-29 04:13
天时地利人和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邵氏电影多年积累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吴宇森、徐克、王家卫……类型各异、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纷纷横空出世。
那时,香港电影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陆和台湾地区,向南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当时大陆才刚刚开放,录像厅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香港电影一时间就成了录像厅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肮脏的录像厅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每年的产量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电影从业者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开不完的工。像周润发、成龙、张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约不断,时常要在拍一个戏的间歇拍另外一个。当时,周润发创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纪录,但很快就被张曼玉打破。张曼玉因为一年拍12部电影,在业内有了“张一打”的外号。
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不仅产量多,质量也相当上乘。张彻的徒弟吴宇森拍出了后来让他蜚声国际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岭东拍出的现实题材的代表作《监狱风云》两部;而徐克与李连杰合作的《黄飞鸿》系列也风靡一时;刚从编剧转型导演的王家卫也找到了合作拍档杜可风,凭借《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艺术片大师的地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04-29 04:40
天时地利人和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邵氏电影多年积累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吴宇森、徐克、王家卫……类型各异、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纷纷横空出世。
那时,香港电影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陆和台湾地区,向南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当时大陆才刚刚开放,录像厅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香港电影一时间就成了录像厅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肮脏的录像厅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每年的产量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电影从业者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开不完的工。像周润发、成龙、张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约不断,时常要在拍一个戏的间歇拍另外一个。当时,周润发创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纪录,但很快就被张曼玉打破。张曼玉因为一年拍12部电影,在业内有了“张一打”的外号。
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不仅产量多,质量也相当上乘。张彻的徒弟吴宇森拍出了后来让他蜚声国际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岭东拍出的现实题材的代表作《监狱风云》两部;而徐克与李连杰合作的《黄飞鸿》系列也风靡一时;刚从编剧转型导演的王家卫也找到了合作拍档杜可风,凭借《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艺术片大师的地位……
然而,在辉煌之际,香港电影也给自身埋下了衰败的伏笔。电影市场的繁荣让很多商人(包括一些电影从业者)把电影看作赚快钱的工具,大批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应运而生,严重败坏了观众的胃口。成龙曾经举过例子:“一个僵尸片成功,他们就拍100部僵尸片;一个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当时很多电影开拍时连剧本都没有,到了现场再靠导演和演员一起临时发挥,一部电影半个月就拍完。另外,当时盛行抄袭之风,不尊重原创,这也导致王家卫养成了边想边拍的“习惯”来保护自己的原创剧本。到了2000年以后,香港电影市场直线下滑,到2007年时全年只有51部电影,港产片票房总额只有2.75亿港元,而1982年的时候香港全年港产片总票房就已经达到4亿港元。
香港电影走下坡路的十年间,曾经风云一时的电影人也各自寻找出路。吴宇森、周润发、李连杰等去了美国好莱坞发展,希望在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一显身手;吴思远、陈可辛等一批电影人敏锐地发现了刚开放的内地市场商机无限,引领了香港导演“北上”的风潮;而无线电视台出身的一批电影人——杜琪峰、韦家辉,以及香港电影的后起之秀彭浩翔等人则选择留守香港,做好本土电影。十年的低谷期过去,闯荡好莱坞的回来了,“北上”的导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留守香港的导演也有上乘的作品问世。种种迹象显示,香港电影显示出了复苏的迹象。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